返回

年代:开局洪灾,打捞绝美村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9章 卖货!第一批大货!
    小新禾一天一天长得很快,小家伙都快可以走路了,胖乎乎的,可爱极了。

    林允棠的肚子也越来越大了,已经到孕晚期了,陈兴平打算不进城了,他必须得守在媳妇儿身边才行。

    村里的活儿也不少,春耕繁忙,大家伙种下了不少粮食,鱼塘里的鱼儿长势更喜人。

    鱼苗一天天见长,那身子骨眼见着就硬朗起来,不再是刚下水时那弱不禁风的透明样儿。

    草鱼苗背脊泛了青黑,鳞片隐约可见;鲢鱼苗身子宽了些,银光闪闪;就连那些杂鱼苗,也扑腾得更有劲儿了。

    塘水被它们搅动着,阳光下,时常能看到成片的银光倏忽来去,看得全村人心头喜滋滋的,干活都更有劲头了。

    割草、巡塘、看水色,大家不敢有丝毫懈怠,这塘鱼,可是攥着全村的指望呢!

    眼瞅着鱼儿肥了,个头蹭蹭往上冒,捞几条上来掂量,沉甸甸的,估摸着得有三四两重了,正是卖上好价钱的时候。

    陈兴平心里盘算着,这事得抓紧,鱼不等人,晚一天卖,就得多喂一天食,还怕出啥岔子。

    他跟钱向东、邓通几个队干部一合计,决定先去村公所报备一声,毕竟这是集体的大宗出产。

    村公所的干部听了汇报,倒是很支持。

    “兴平啊,这是好事!能给集体增加收入,我们肯定支持。这样,你们抓紧时间,直接去城里,找供销社和肉联厂谈谈。供销社那边日常零售,量可能没那么大,但价钱或许能稍微好点。

    肉联厂要是能谈下来,量大,一次性解决,省心。你们先去探探路,看看哪边条件更合适。记住,谈的时候,腰杆挺直了,咱这鱼是辛苦养出来的,是好货!”

    得了这话,陈兴平心里有了底。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蒙蒙灰,他就蹬上了自行车。

    车后座上,左右各绑着一个旧水桶,里面盛满了塘水,各养着两条精挑细选出来的大草鱼和肥鲢子,活蹦乱跳的,这是带去的样品。

    吴会计仔细,还用油布包好了队里的公章和几张盖了红印的介绍信,塞在陈兴平中山装口袋里。

    “兴平,路上小心!到了城里,见人说话客气点,但咱的底价不能轻易松口!”钱向东送到村口,又叮嘱了一遍。

    “知道了,钱叔,你们就等信吧!”陈兴平用力一蹬,自行车吱呀呀地走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朝着县城方向去了。

    县城比公社那边热闹多了,街上人来人往,自行车铃声、吆喝声混成一片。

    陈兴平顾不得看热闹,一路打听着,先找到了县供销社的大门。

    气派的门脸儿,玻璃柜台擦得锃亮,里面货物琳琅满目。

    他停好车,整了整衣服,深吸一口气,拎起一个水桶就走了进去。

    找到办公室,说明来意,一个戴着套袖、看起来像干部的中年男人接待了他,姓王,是供销社负责采购的一个股长。

    “犀牛山生产队?养鱼?”王股长推了推眼镜,上下打量着风尘仆仆的陈兴平,语气里带着几分怀疑,“你们队里自己塘养的?有多少斤啊?”

    他拖长了调子,“我们供销社可不是收三瓜两枣的地方,货源要稳定,数量要保证。要是只有个百八十斤,可不值得专门跑一趟运输。”

    陈兴平早就料到对方会有此一问,他不慌不忙地把水桶放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轻响,桶里的水晃荡着,鱼儿受惊摆了下尾。

    “王股长,您放心,数量绝对够。我们那三亩塘,精心伺候了小半年,估摸着起码能起上来两三千斤活鱼,只多不少。”陈兴平语气肯定,接着弯下腰,伸手就从水桶里捞出一条大草鱼。

    那鱼劲儿大,尾巴拼命甩动,水珠溅了王股长一桌子,鳞片在透过窗户的光线下闪着健康的光泽,“您瞧瞧,这品相!全是吃草长大的,肉质紧实,没半点土腥味儿。这是我们带来给您过目的样品。”

    王股长被突然递到眼前的活鱼吓了一跳,身子往后仰了仰,但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

    这鱼确实精神,个头也不小,比他平时见的那些贩子送来的蔫头巴脑的鱼强多了。他伸手捏了捏鱼身,硬邦邦的,满是肉。

    “嗯……看着倒是不错。”王股长语气缓和了些,但疑虑还没完全打消,“两三千斤?你们那塘真能出这么多?这鱼……不会是你们从别处倒腾来的吧?”

    不是他多心,这年头,各个生产队日子都紧巴,能一下子拿出几千斤鱼的可不多见。

    陈兴平心里有点火气,但脸上还是保持着诚恳:“王股长,真金不怕火炼。这鱼确确实实是我们犀牛村一口食一口食喂出来的。您要是不信,”

    他顿了顿,看着对方的眼睛,“可以派个人,现在就跟我回村里去看看!塘就在那儿,鱼就在水里游着,一眼就能看清白!您派人亲眼看了,确定了,咱们再谈合作的事,咋样?路不算近,但骑车子大半天也能打个来回。”

    这话说得实在,也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