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年代:开局洪灾,打捞绝美村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8章 小新禾周岁抓周!
    黑三兴奋得不行,省城有货,他们就能做大生意挣钱了!

    陈兴平听着黑三的话,脸上波澜不惊,只是手指在窗台上轻轻敲击了两下。“有多少要多少?”

    他重复了一句,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彪哥是这么说的,口气很大,看来省城的口子是真撕开了。”

    黑三点头,眼神里既有兴奋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量越大,风险指数级增长,这道理他们都懂。

    “有什么?”陈兴平转过身,目光锐利。

    “这次不是表,”黑三凑得更近,几乎耳语,“是‘话匣子’,带喇叭的,半导体。”

    陈兴平的眼皮微微一跳。半导体收音机!

    这东西在1965年的内地县城,绝对是稀罕物中的稀罕物,比手表更敏感,更刺眼。

    “什么牌子?多少?”陈兴平的声音依旧沉稳。

    “牌子杂,但有‘红灯’、‘春雷’这种好货,也有东欧过来的玩意儿。彪哥说第一批能给我们这个数。”黑三伸出两根手指,又翻了一下。

    四十台。

    这么多货!

    供销社恐怕也拿不出来!

    可是彪哥却能一下拿出这么多来,他不果真是有门道啊!

    “价钱呢?”

    “比官价翻两番起步,看型号还能往上走。彪哥要抽五成,但保证货源后续能跟上,只要咱们这边吃得下。”

    五成抽水,极其苛刻,但也侧面证明了这东西的紧俏和彪哥的能量。

    陈兴平沉默了片刻,脑中飞速计算。风险极高,公安对这类“传播媒介”的敏感度远胜于手表烟酒,一旦出事就是大案。

    但收益也极大,不仅能快速积累巨额资金,更能借此牢牢绑定县城乃至辐射周边地区所有有消费能力和欲望的头面人物,建立起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更具粘性的利益网络。

    只有这种高级货,陈兴平才能接触到高消费人群。

    “接了。”陈兴平几乎没有犹豫太久,“告诉彪哥,货,我全要。但运输路线得听他安排,必须绝对安全。钱,分三次结清,货到付第一批。”

    “明白!”黑三眼中精光一闪,立刻点头。他知道陈兴平这是要把他和彪哥的风险绑在一起。

    “另外,”陈兴平叫住正要转身的黑三,“放出风去,就说我陈兴平弄到了一批能听‘天上仙乐’的新鲜玩意儿,数量有限,只给真正的朋友。但一个字不准提是什么,吊足他们的胃口。”

    “高明!”黑三佩服地点头。

    消息像长了翅膀的幽灵,悄无声息地钻进县城以及附近几个县镇那些兜里有钱、心里躁动的人的耳朵里。

    “天上仙乐”?这是什么?比上海牌手表还稀罕?

    陈兴平的名字刚刚以雷霆手段统一了县城黑市,此刻又抛出这样一个诱饵,引得各方猜测纷纷,心痒难耐。

    几天后,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第一批二十台半导体收音机,经由彪哥安排的隐蔽路线,混杂在一批运往县农机站的零件箱里,顺利抵达了河滩镇一个废弃的仓库。

    陈兴平亲自验货。

    打开木箱,剥开防震的稻草和油纸,一台台或崭新或九成新的半导体收音机呈现在眼前。

    塑料外壳透着当时工业品特有的质感,刻度盘上的英文或拼音商标,闪亮的旋钮,还有那小小的喇叭……这一切对习惯了过去黑市交易烟酒布匹的黑三、二狗等人来说,冲击是巨大的。

    “哥,这……这东西真能听见外面唱歌说话?”二狗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台“春雷”牌收音机,不敢用力。

    陈兴平没说话,接过收音机,装上提前备好的电池,缓缓拧动调频旋钮。一阵刺耳的电流杂音后,突然,一个清晰而甜美的女声传了出来,正在播送一段样板戏的唱段!

    虽然信号偶尔飘忽,但那声音真真切切地回荡在空旷的仓库里,如同魔法!

    “哎呦我的娘嘞!”柱子吓得一哆嗦,差点把手里另一台收音机扔了。

    黑三也瞪大了眼睛,呼吸急促。他们不是没见过收音机,县广播站的大喇叭天天响,但这种能捧在手里、想听什么就调什么的“话匣子”,带来的震撼是完全不同的。

    这简直是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一扇窗,哪怕只是缝隙!

    陈兴平知道,收音机这玩意儿在这个信息匮乏的年代,可是顶顶好货!

    “这就是‘天上仙乐’。”陈兴平关掉收音机,仓库里瞬间恢复死寂,只有几人粗重的呼吸声。“彪哥路子野,能搞到这个。但这也是烫手的山芋,公安摸到,比抄了十箱香烟还严重。”

    他目光扫过心腹几人:“怕吗?”

    “怕个球!”疯狗最先反应过来,眼神狂热,“跟着陈哥,刀山火海都敢闯!这东西肯定抢破头!以后县城……不,以后这周边几个县,谁想听这新鲜玩意儿,不得来求着咱们?”他仿佛看到了无数钞票飞来的景象。

    独眼也重重喘了口气,独眼里闪着光:“陈爷,这东西……值大钱!值得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