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家夺我军功,重生嫡女屠了满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0章 真正力挽狂澜之人,是她
    东宫口谕传到萧贺夜那的时候,他正在许靖央身旁。

    饶是外间风云变幻,他们仍能平静对坐,围棋取乐。

    白鹤来传消息,随后站在石桌边凝重道:“王爷,此去宫中一定有埋伏。”

    许靖央看向萧贺夜,却见他眉梢未动,抬指就将黑子落在了许靖央的地盘里,吃掉了她两粒白子。

    萧贺夜淡淡道:“不管是对我,还是对平王,他都早晚要出手。”

    许靖央凤眸漆黑,认真说:“这个时候召王爷进宫侍疾,定是想借此扣押您,逼您动手,好给您扣上谋......

    晨光如金线般穿过书院檐角的铜铃,叮咚一声,惊起栖在枝头的寒鸦。阿星坐在灯塔顶层的蒲团上,手中握着一支旧笔,墨已干涸,却仍久久未放。她望着窗外初升的日轮,眼底映着光,也映着昨夜梦境的余温。

    母亲牵着幼年自己的手站在灯塔之巅的画面,仍在心头盘旋不去。那不是幻象,也不是执念,而是一种终于被抚平的遗憾??她曾以为自己背负的是罪责,是诅咒,是必须以命偿还的血债。可如今才懂,母亲所求的,从来不是赎罪,而是**终结**。

    终结那场始于许昭、延续千年的谎言与献祭。

    她缓缓合上日记本,指尖轻抚封皮上“守夜录”三字。这本承载了无数亡魂姓名与秘密的书,如今已成绝响。九星归寂,血脉断裂,星核之力化为尘埃,世间再无人能开启地宫,也再无人会被选中作为容器。那些曾被命运钉死在宿命十字架上的人,终于可以喘一口气。

    但阿星知道,真正的战斗,并未结束。

    只是换了战场。

    午后,苏砚拄杖而来,步履微颤,眉间却带着久违的松快。“今日脉象平稳了些。”他坐下,将一盏温药递来,“你身子尚未复原,莫要整日登高受风。”

    阿星接过药碗,轻轻吹了口气:“老师,您还记得我娘最后一次出征前,说了什么吗?”

    苏砚怔住,良久才道:“她说:‘若我不回,请替我告诉阿星??我不是逃兵,我只是没能活着回家。’”

    阿星低头,药面微漾,倒映出她清瘦的脸。“我一直恨她离开,恨她不带我走,恨她让我一个人面对灵素、面对族规、面对那些冷眼。”她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可现在我才明白,她是想让我活得比她更自由。”

    苏砚凝视她,眼中泛起水光。

    “所以我不能停下。”阿星抬眸,目光坚定如刃,“归愿峰塌了,许昭灭了,可还有多少像白芷医师一样的人,名字湮灭在史册之外?还有多少孤魂野鬼,连冰碑都未曾立起?”

    苏砚沉默片刻,终是点头:“你要重建英名录?”

    “不止。”阿星站起身,走向窗边悬挂的一幅地图??那是她亲手绘制的北境全图,密密麻麻标注着战殁之地、失踪村落、废弃哨所。“我要让每一个死于非命的人,都有名有姓;我要让每一段被抹去的历史,重新被人提起;我要让后人知道,所谓‘功绩’,不该只属于活下来的将军,也不该只记在嫡系血脉之上。”

    苏砚轻叹:“这条路,比对抗许昭更难。”

    “我知道。”阿星回头一笑,“可我已经不怕了。”

    自那日起,书院悄然变了模样。

    讲堂不再只授《星核源流》《守夜心法》,而是开设“遗史课”,由阿星亲自主讲。她将母亲残卷中的记载、孤魂口述的往事、战地遗留的信笺,一一整理成篇。孩子们围坐听讲,有人落泪,有人握拳,有人问:“山长,我们也能去找那些没被记下来的名字吗?”

    “当然。”阿星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新的守夜人。”

    第一批学生自发组成了“寻名队”,奔赴北方废墟,在断壁残垣间翻找遗物,在冻土之下掘出骸骨,用最原始的方式辨认身份。有人带回一枚刻着“陈七”的铜牌,有人发现一具怀抱婴儿的女尸,腰带上缝着半张家书。每一具遗骸被确认,阿星便亲自为其立碑,碑文不写官职,不列战功,只刻姓名与生卒年月。

    “他们不是数字,不是牺牲,他们是人。”她在碑前说道,“而人,不该被遗忘。”

    这一举动震动朝野。

    朝廷起初默许,继而警惕。毕竟,若人人都开始追问真相,那些被美化的历史、被掩盖的屠杀、被掠夺的军功,又该如何自处?

    三个月后,一道诏令传来:命“守夜书院”即刻解散,所有弟子遣返原籍,山长阿星入京述职。

    使者趾高气扬,宣读完旨意便道:“陛下仁慈,念你年少无知,未加严惩。若识相些,莫要再提什么‘英名录’,否则……”

    话未说完,院中钟声骤响。

    一声,两声,三声。

    这是书院百年未用的“集令钟”??唯有外敌压境或重大变故时才会敲响。

    刹那间,数百弟子从各处奔来,列阵于庭院,手持火把、铁铲、竹简,无一人佩剑,却人人目光如炬。小女孩们抱着誊抄的《英名录》站在前排,男孩们肩扛木箱,里面装着从各地带回的遗骨与信物。

    阿星缓步而出,白衣胜雪,左腕上的锁痕已淡如烟云,却依旧清晰可见。

    她直视使者:“你说陛下仁慈?那请问,当年断脊岭三百将士战死沙场,为何军报只记二十八人?为何他们的家人至今未得抚恤?为何灵素姐姐的名字,被写成‘叛族逆女’?”

    使者语塞。

    “你说我年少无知?”阿星声音渐冷,“那请你告诉我,是谁下令焚毁北境战地医档?是谁篡改战报,将白芷医师的救命之恩,记在旁支族叔名下?又是谁,逼我母亲亲手斩杀亲姐,只为维护那荒谬的‘双生献祭’?”

    她步步逼近,使者连连后退。

    “我不是无知,我是终于看清了。”阿星转身面向众人,朗声道:“他们怕的不是我,是真相。他们怕你们知道,所谓的功勋世家,不过是踩着无数无名者的尸骨爬上去的蛆虫!他们怕你们觉醒,怕你们不再盲从,怕你们开始追问??‘为什么不是我?’”

    人群沸腾。

    “所以今天,我拒绝入京。”阿星举起手中竹简,“从此之后,守夜书院不属朝廷,不归宗族,只属于所有愿意记住真相的人。我们不打仗,不夺权,不复仇,我们只做一件事??**让死者有名,让生者有光**。”

    使者仓皇逃离。

    当晚,京城传来消息:皇帝震怒,欲派兵围剿书院。然而旨意尚未下达,北方边关急报突至??北狄大军压境,三座城池失守,守将皆战死,无人援救。

    朝中一片哗然。

    而就在此时,阿星率领百名弟子,携《英名录》与各地寻回的遗物,徒步南下。她们不穿甲胄,不带兵器,只背竹箱,举白幡,沿途宣讲战殁者事迹,揭露朝廷隐瞒的真相。百姓闻之动容,纷纷自发加入队伍。至第五日,随行者已达三千,浩浩荡荡如一条白色长河。

    途经一座荒村,村口立着一块破碑,上书“忠勇营殉难之所”,下面却无一字姓名。阿星命人掘地三尺,终在腐土中找出一块铁牌,上面刻着一行小字:“吾名李阿狗,母盼归。”

    她当场跪下,含泪诵读此名。

    那一夜,全村老少持烛守夜,哭声震野。

    十日后,队伍抵达京都城外。朝廷闭门不纳,阿星却不在意。她在城郊搭起高台,将所有遗物陈列其上,每日讲述一位亡者的故事。有人为护孩童而死,有人因粮尽断食仍不降敌,有人临终前写下“勿告家中老母”……

    百姓蜂拥而至,连宫墙内的贵妇都偷偷遣婢女前来抄录名单。

    第三日,太子微服出城,立于台下良久,最终默默留下一只玉佩,低声道:“家兄,死于断脊岭,名讳未录。”

    第五日,三位老将军联袂而来,脱去蟒袍,跪在台上:“我等贪功冒领,愧对英魂,请阿星姑娘收下此甲,代我向亡者谢罪。”

    第七日,皇帝终于开城。

    他站在城楼上,望着台前万人肃立,白幡如雪,心中震颤。

    “阿星!”他喊道,“你究竟想要什么?”

    阿星抬头,目光平静如深潭:“我要的,从未改变??请为所有战殁者正名,重修史册,昭告天下。若陛下不愿,我便继续讲下去,直到每一个人都知道,谁才是真正守护江山的人。”

    风拂过她的发丝,袖口微扬,露出那道几乎消散的锁痕。

    那一刻,皇帝忽然看见了什么??仿佛在她身后,浮现出无数模糊的身影:披甲的士兵、持针的医者、抱婴的母亲、断指的工匠……他们无声站立,目光灼灼,如同星辰坠落人间。

    他颤抖着下了城楼,亲自走到台前,接过阿星手中的《英名录》,当众翻开第一页。

    “从今日起,”他声音哽咽,“史官重修北境战志,凡名录所载之人,皆录入国史,追赠爵位,抚恤后代。若有欺瞒隐匿者,以欺君论罪。”

    万民欢呼。

    阿星却未笑。

    她转身望向北方??那里曾有归愿峰,如今只剩一片沃土,梅树花开如血。

    她知道,这场胜利并非终点。

    许昭虽灭,但人心中的贪婪、虚伪、对权力的痴迷,仍如暗流涌动。只要一日不唤醒更多人,轮回便可能重演。

    但她也不再恐惧。

    因为她已明白,光明并非来自星核,也非来自神明,而是来自一个个不肯闭眼的灵魂,来自一句句不肯沉默的诉说,来自一双双坚持写下名字的手。

    数月后,新修的《北境英烈志》正式颁行天下。阿星的名字并未列入其中,但她不在乎。

    她在书院后山种下一片梅林,每一株下埋着一块无名碑,碑背刻着一个名字。春风拂过,花瓣纷飞如雨,落在孩子们朗读的书页上。

    一个雨夜,她独自登上灯塔,点燃长明灯。

    火焰跳跃,映亮墙上一幅新绘的地图??这一次,上面标记的不再是战场与地宫,而是散布各地的“守夜分院”。已有十七座城镇自发成立纪念堂,收集本地战殁者资料,传承《英名录》精神。

    她取出一封信,是那位曾在断脊岭救她一命的老兵所写:“阿星姑娘,我孙子昨日考中秀才,他在策论里写了你母亲的事迹。考官大怒,说‘此乃妄言’。但他坚持不改。他说,‘若不说真话,读书何用?’”

    阿星读罢,泪落纸上。

    她提笔,在灯下写下一段话,贴于灯塔内壁:

    >“我不求青史留名,

    >只愿后来者行走于光中时,

    >能记得黑暗曾有多深。

    >若有一天,人们再次选择遗忘,

    >请让这座灯塔重新燃起。

    >因为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记住,

    >黑夜,就永远无法彻底降临。”

    翌日清晨,一个小女孩跑上灯塔,手里捧着一朵新开的血梅。

    “山长,”她仰头问,“你说光会一直暖下去,那如果有一天,灯灭了怎么办?”

    阿星接过花,轻轻别在女孩发间。

    “不会灭的。”她微笑,“因为点灯的人,从来都不是我。”

    风吹起她的衣袂,远方海面波光粼粼,朝阳跃出horizon,洒下万里金辉。

    而在某处荒原深处,一株新生的梅树静静摇曳,树根之下,似有一缕极淡的黑雾缓缓渗入泥土,旋即被春阳蒸腾殆尽。

    天地清明,万物生长。

    故事结束了。

    又或许,才刚刚开始。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