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隆的銮驾转过玉石桥,路淑媛脸上的笑意便淡了几分。她抬手理了理鬓边的赤金镶珠钗,目光落在刘休景攥着杏仁酥的小手上,那酥饼的碎屑沾了满指,像撒了把碎金。
“小春。”她扬声唤道,声音里听不出喜怒。
侍立在廊下的太监小春赶紧几步上前,躬身候着:“奴婢在。”
“你和浅浅先送十一皇子去偏殿歇歇。”路淑媛指尖轻轻点着桌面,“那屋刚拾掇出来,暖阁里的炭盆烧得旺,你们仔细着照看。小殿下想要什么、想吃什么,不必拘着,尽量顺着他的意。”
“奴婢记下了。”小春应着,偷眼瞧了瞧刘休景,见他依旧低着头,小手还在无意识地捏着那半块杏仁酥,便放轻了声音,“殿下,咱们先去偏殿玩会儿?那里有新糊的绢灯,画的是《山海经》里的神兽呢。”
刘休景没动,也没说话,像是没听见。
路淑媛又看向一旁的月梅:“你也跟着去,把殿下的披风带着,傍晚风凉。”
月梅忙应了声“是”,取过椅背上的银鼠披风,候在一旁。
小春见状,又软声劝了句:“殿下,偏殿可好了。”
“去吧。”路淑媛轻轻拍了拍刘休景的背,语气放柔了些,“路阿母跟三哥说几句话,这就过去看你。”
刘休景这才缓缓抬起头,眼里还蒙着层水汽,看了看路淑媛,又看了看身旁的刘休龙,小手慢慢松开,把那块被捏得不成样子的杏仁酥放在了桌上。他站起身时晃了一下,被小春连忙扶住。
“殿下慢些。”小春小心翼翼地牵着他的手,月梅紧随其后,替他拢了拢披风的领口。
罗浅浅从外间进来,见这光景,也不多话,只垂手跟在后面。一行人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殿门被轻轻合上,隔绝了外面的动静。
路淑媛这才转向刘休龙,脸上最后一点温和也敛了去,她端起茶盏,却没喝,只盯着袅袅升起的热气:“方才陛下的话,你都听见了?”
刘休龙挺直了脊背,恭声道:“儿子听着了。”
殿门合严的刹那,路淑媛指尖捻着的茶盏盖“当”地磕在碗沿上,打破了方才的沉郁。她抬眼看向刘休龙,鬓边的珠钗随着歪头的动作轻轻晃动,眼底那点锐利忽然化作了柔和的笑意,却又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算计。
“道民,”她用帕子擦了擦指尖,声音里带着刚卸下人前端庄的松弛,“如今本宫可不是只有你一个儿子了。”
刘休龙听得心头一凛,刚要接话,却见路淑媛正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忽然心念一动,往前凑了半步,学着幼时的模样拽了拽她的衣袖,声音里带了点刻意的软糯:“那……阿母往后多了个儿子,会不会眼里就只看得见十一弟,反倒忘了道民了?”
他这话出口,自己都觉得脸颊发烫,可眼角的余光瞥见路淑媛嘴角的笑意深了些。
路淑媛被他这突如其来的撒娇逗得笑出声,伸手在他额头上轻轻点了一下:“没大没小的。”指尖触到他温热的皮肤,语气却沉了下来,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是我亲儿子。”
刘休龙心里那块隐约的不安瞬间落了地,他仰头看着路淑媛,脸上露出个少年人的、带着依赖的笑:“儿子就知道,阿母最疼的还是道民。方才是儿子说笑了。”
“你那十一弟,”路淑媛往偏殿的方向瞥了瞥,嘴角勾出抹淡笑,“虽说是临时寄养在咱们昭宪宫,可在外人眼里,也是沾了本宫的体面。
刘休龙恭顺地应着:“儿子晓得,定不会叫阿母失望。”他垂在身侧的手悄悄攥紧了——方才阿父临走时看十一弟那眼,虽带着不耐,却也有几分怜惜,这倒是个机会。
路淑媛却忽然嗤笑一声,端起茶盏抿了口,茶水的热气模糊了她的眉眼:“你瞧你十一弟那模样,哭哭啼啼的,一点小事就红了眼圈,将来怕是成不了什么气候。”她放下茶盏,声音陡然冷了几分,“你真正该放在心上的,是你大哥、二哥,还有四弟还有六弟。
刘休龙重重地点头,眼底的孺慕里,悄悄爬上了一丝与年龄不符的精明。窗外的风又起了,卷起几片落叶,撞在窗棂上沙沙作响。殿内,母子俩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彼此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同样的东西:渴望,以及不容错辨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