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贫瘠,穷得只剩牦牛粪,要在当地推行郡县制,最大的难题就是钱粮筹措。
这个难题困扰着李隆基和满朝文武多时,谁也没想到李乾竟能提出如此高明的解决方案,征服天竺!
这个提议确实出人意料,但细细想来,却是个绝妙的计策。
虽然群臣未曾亲临天竺,但对这个国度却并不陌生。
这主要得益于两个人的贡献,一个是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另一个则是王玄策的亲身经历。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后来被吴承恩写成《西游记》,广为流传。
但在唐朝,人们是通过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来了解天竺的。这部着作详尽记载了天竺的风土人情,几乎成为唐朝官员了解天竺的必读书目。
王玄策更是一位传奇使者,他不仅深入了解天竺,还差点将其征服。他的见闻也成为唐朝了解天竺的重要来源。
通过这些记载,唐人们清楚地知道,天竺土地富饶,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却又四分五裂,国力分散。
若唐朝出兵征讨,难度并不大。
征服天竺不仅能解决吐蕃治理所需的钱粮问题,更能为唐朝开辟新的财源,大幅增加财政收入。
有了充足的财力支撑,唐朝就能扩充军备,为大食之战增添胜算。
“妙计!当真是妙计!”群臣齐声赞叹,声震殿宇。
陈玄礼更是得意洋洋地质问杨国忠:“杨钊,你方才说李乾欺君,如今这灭天竺之策如何?可还是欺君之言?”
杨国忠中伤李乾,无异于在陈玄礼心头插刀,他岂能轻易放过这个机会?
“......”杨国忠恼羞成怒,却无言以对,只能扭过头去装作没听见。
“呵呵。”陈玄礼乘胜追击,“杨钊,你这是理屈词穷了吧?”
群臣暗自窃笑。向来仗势欺人的杨国忠,今日终于踢到了铁板,偏偏对手是他惹不起的陈玄礼。
“好了。”李隆基摆手制止,笑着对群臣道:“现在你们明白朕为何如此欣喜了吧?李乾这道奏章,就是最好的下酒菜。来,干杯!”
说罢连饮三杯,这才心满意足地放下酒杯。
李乾的奏章解决了唐朝最紧迫的钱粮问题,确实值得痛饮庆贺。群臣纷纷举杯相陪。
“灭天竺的利弊,李乾在奏章中已经写得明明白白。诸位爱卿可有异议?”李隆基高声问道。
李乾的奏章条理分明,论证充分,群臣哪里还能提出异议?众人纷纷摇头,表示赞同。
“既然众卿没有异议,那就这么定了。”李隆基起身踱步,双手负于身后,目光深邃:“当年王玄策能灭天竺而未灭,实乃远见卓识。彼时天竺距我大唐遥远,若强行占领,只会便宜了吐蕃和尼泊尔,反倒为我大唐埋下祸根。”
他踱到殿中央,环视群臣:“天竺与吐蕃、尼泊尔接壤,若当时灭了天竺,这些好处必然落入吐蕃之手。尼泊尔尚可,毕竟相距遥远。但若让吐蕃得到天竺的疆域和人口,其国力必将暴涨,对我大唐将是何等威胁?王玄策此举,实乃深谋远虑。”
说到此处,李隆基突然转身,右手高高举起,重重挥下:“但今时不同往日!吐蕃已灭,这天竺也该有个了断了!朕决定:准哥舒翰在吐蕃局势稳定后,即刻出兵天竺!”
他顿了顿,继续道:“天竺气候炎热,四季如夏,随时可出兵。朕给哥舒翰十万大军,何时出兵,全由他自行决断!”
这一决定给了哥舒翰极大的自主权,充分体现了李隆基对这位边关大将的信任。
“至于李乾...”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命他率军撤回河湟之地休整,准备进军西域。不过在进军西域之前...”
他提高声调:“朕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典,庆贺平定吐蕃之功!命李乾率领有功将士回京受赏!”
说到此处,李隆基停顿片刻,声音陡然拔高:“此次庆典,务必要办得盛大隆重!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唐的威仪!”
殿内群臣闻言,无不肃然。
这不仅是一场庆功宴,更是向天下宣示大唐国威的绝佳机会。李隆基显然是要借此震慑四方,为接下来的西域之战造势。
-----------------
逻些城外,哥舒翰的帅帐内灯火通明。
哥舒翰、李乾、郭子仪、李白、李光弼、李平西等一众将领齐聚一堂,正在热烈讨论出兵天竺的战略部署。帐内人声鼎沸,众将情绪高涨,各抒己见。
“终于要灭天竺了!这一天我们等太久了!”
“天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饶,若能拿下,对我大唐有百利而无一害!”
“王玄策当年功亏一篑,如今该由我们完成这个壮举了!”
众将听闻要出兵天竺,无不欢欣鼓舞。
王玄策以一介使者之身,不动用唐朝一兵一卒就差点灭了天竺的传奇故事,在军中广为流传。如今能亲自完成这个未竟的事业,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