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可知?这吐蕃之地,三皇五帝不能取,秦皇汉武不能下,如今却在朕手中归于一统!朕比起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如何?”
李隆基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嘴角都快咧到耳根,满脸得意地向身旁的龙武军士发问。
吐蕃这片土地,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多少明君圣主都未能将其纳入版图,成为华夏千年心病。
如今这难啃的硬骨头竟在自己手中攻克,李隆基自认比起三皇五帝、秦皇汉武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陛下英明神武,三皇五帝、秦皇汉武皆不能及!”龙武军士哪敢扫皇帝的兴致,立即高声颂扬。
“倒也不必如此说。不过在这吐蕃一事上,朕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李隆基笑呵呵地说道,看似谦逊实则自夸。
但在征服吐蕃这件事上,他确实做到了三皇五帝、秦皇汉武都未能完成的伟业。
“陛下,群臣已在含元殿恭候,要向陛下道贺。”高力士挥退前来禀报的太监,高声禀告。
“呵呵!”李隆基开怀大笑:“他们想必也迫不及待要庆贺一番。好,朕这就去含元殿,与众卿同乐!”
如此天大喜事,自然要与群臣共享,无人会有异议。
刚走没多远,就见陈玄礼如踩风火轮般疾驰而来,远远就高声贺道:“臣陈玄礼恭贺陛下成就这不世奇功!”
“不世奇功?”李隆基颇为受用。
“陛下,吐蕃之地是华夏千年心病,数千年来无人能将其纳入版图,如今陛下功成,岂非不世奇功?”陈玄礼连忙解释。
“陈爱卿啊,朕倒没发现你这拍马屁的功夫也如此了得。不过这话朕爱听。”灭吐蕃之功确实是李隆基独有,连秦皇汉武、唐太宗都未能企及。
“走,随朕去含元殿。”李隆基大手一挥,龙行虎步向前走去。
陈玄礼快步跟上,笑着问道:“陛下,这次龙武军想必立下大功了吧?”
李隆基脚步一顿,略显惊讶:“原来陈爱卿拍朕马屁是为了打探龙武军的战功。你这老狐狸,花花肠子不少啊!”
“陛下明鉴,臣掌管龙武军数十载,龙武军就如同臣的孩子。他们立功就是臣立功,臣自然要关心。”陈玄礼丝毫不以为忤,反而挺胸抬头,满脸自豪。
“来,朕告诉你。”李隆基朝陈玄礼招招手,陈玄礼喜滋滋地凑上前去。谁知李隆基眼珠一转,闪过一丝狡黠:“朕凭什么要告诉你?”说完一甩袖子,大步流星地走了。
“陛下这是在戏弄老臣啊!”陈玄礼一心想要打探龙武军的战功,没想到竟是这般结果,又好气又好笑地抱怨着。
回应他的,只有李隆基畅快的大笑声在宫墙间回荡。
捉弄陈玄礼这位老臣,倒也别有一番趣味。
含元殿内,一派欢腾景象。群臣毕至,万国来朝,热闹非凡。大臣们相见,无不相互道贺,人人脸上洋溢着比过年还要浓烈的喜色。
自李隆基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大唐国势蒸蒸日上。
原本动荡的边疆重归太平,重现太宗时期的安定局面。后突厥、契丹、吐谷浑残部等强敌相继被灭,捷报频传。
然而,这些胜利都无法与灭亡吐蕃相提并论。
这是堪比太宗灭东突厥、高宗灭西突厥的灭国大捷。论难度,甚至更胜一筹。吐蕃的高山密林令多少英雄束手无策。
若非如此,以李靖之能、太宗之略,岂会留待今日?
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群臣怎能不欢欣鼓舞?
唯有一人暗自咬牙切齿,那就是杨国忠。
此刻的他,恨不得将李乾生吞活剥。
若非李乾横插一脚,此番随军出征的他本可立下不世之功,相位唾手可得。谁曾想,这般美事竟因李乾的运筹帷幄而失之交臂。
若是此战失利,他或许还会暗自庆幸。偏偏此战大获全胜,还是灭国之功!这份懊恼,纵使倾尽三江四海之水也难以言尽。
列国使臣个个胆战心惊,强颜欢笑地向唐朝大臣道贺。
作为藩属国,他们唯恐触怒大唐,招致灭国之祸。尤其是倭国使者,更是大气都不敢出,尽管倭国孤悬海外,但以大唐之强盛,要灭倭国并非难事。
“陛下驾到!”高力士尖细的嗓音刺破殿内的喧嚣。这平日里令人皱眉的声音,今日听来却如天籁般悦耳。
群臣抬眼望去,只见李隆基红光满面,笑容堆叠,整个人仿佛散发着喜悦的光芒。他步履如风,恍若踩着风火轮般飘然而至。
“参见陛下。”群臣齐声行礼。
“免礼。”李隆基大手一挥,来到御座前站定,目光在群臣和使节身上逡巡。
“呵呵。”李隆基先是一阵畅笑,这才开口道:“朕看你们个个喜形于色,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究竟何事如此欢喜啊?”
这明知故问的话语中,却透着浓浓的喜气,让殿内气氛愈发轻松欢快。群臣闻言,不禁相视而笑,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
“你们不说,朕也心知肚明。”李隆基脸上的喜色更浓,仿佛发现了什么新奇事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