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交易同样顺利。
鲍里斯果然带来了他的朋友,都是军方其他部门的采购人员。
有了鲍里斯的引荐,这些苏俄人更是爽快,几乎不怎么还价,直接大手笔地吃下了剩余的五车货物,以及第二天和第三天从仓库运来的货。两天时间,他们又收了61.5万美元的货款。
这次,张卫国没有再用自己的户头,而是让谢彪也开了一个户头,将这笔钱存了进去。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让谢彪、于适以及随行的民兵们都疲惫不堪,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夜深人静,张卫国靠在简易宿舍的床头,手里拿着一根笔,在纸上迅速地算了一笔账。
一个火车皮的食品,从采购、运输、人工到最后销售,所有成本扣除后,净利润竟然高达四百六十万。
这个数字,让他自己都有些心惊肉跳。
“卫国兄弟,咱们现在就打电话给阿强,让他把厂里的库存全发过来。”谢彪双眼放光,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这简直是印钞机啊,坐着就能把钱挣了!
张卫国脸上露出一抹笑容:“行啊,出来一趟不容易,再发一次货,咱们多挣点,回去了给兄弟们发奖金。”
电话那头,阿强接到谢彪的指示,精神为之一振。
他放下电话,立刻召集人手,第一时间清点厂里库存。
一箱箱火腿肠、饼干、罐头、方便面,码得整整齐齐,数量让阿强心里有了底。
随后,他亲自驾车直奔火车站货运处,与站长一番寒暄,拍板敲定了发车时间——两天后发车。
搞定运输,阿强又跑到外面,从劳务市场请了十个搬运工。
加上厂里本来的人手,几十号人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将所有库存的货物,分批次用厂里的卡车运往火车站。
夜幕降临,一箱箱货物被稳稳地装入火车车厢,整个火车站货运场灯火通明。
三天后,张卫国、谢彪和民兵队长一起等候货物到站。
这次的卸货过程比上次更加高效,大家伙默契十足,一箱箱货物被快速分流,一部分送往市场摊位,一部分则运入临时仓库。
接下来的两天,黑河市场再度成为张卫国团队的主场。
鲍里斯带来的两位朋友,以及他本人,都如约而至。
有了上次的愉快合作,苏俄人这次更加爽快,几乎不怎么还价。
他们对于张卫国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极为满意,交易过程干脆利落。美金一沓沓地被点清,装入帆布袋,仿佛流水一般从苏俄人的手里涌向张卫国。
仅仅两天时间,他们就又轻松净赚了三百二十万。
交易结束后,鲍里斯主动与张卫国交换了联系方式,他用俄语强调:“张先生,下次再有这样的好货,请务必提前通知我们,我们可以早点准备好美金和货车。”
张卫国欣然应允,他知道,这意味他们的边境贸易,已经从散户交易,上升到了稳定的供货渠道。
张卫国一行人轻车熟路地来到镇上的龙国银行,银行工作人员的态度比上次更加恭敬,他们熟练地操作着点钞机,随着数字的飞快跳动,银行账户上的金额再次暴涨。
将所有美元兑换成华国货币后,一个更庞大的数字出现在存折上,稳稳地躺在账户里。
第二天中午,张卫国在镇上最好的饭店设宴,款待镇长。
酒桌上,张卫国特意举杯,真诚地感谢镇长这些日子以来的大力支持:“镇长,这次能顺利,全靠您多方照拂,我们兄弟几个敬您一杯。”
镇长端起酒杯,脸上泛着红光,看张卫国的眼神里充满了赞赏:“张同志,你们才是我们镇的功臣!正是有你们这样有远见的商人,黑河市场才能红红火火,带动了多少老百姓的营生啊!”
眼前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源头工厂,货多质优,还守信用。
张卫国闻言,笑着又给镇长满上酒:“镇长太看得起我们了,咱们下次再多弄点货过来,多赚苏俄人的钱,也算是为华国建设出一份力!”一番话,说得镇长感动不已,他重重地点了点头,与张卫国一饮而尽。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和一些东北土特产,张卫国、谢彪又带着踏上了返程的列车。
回到鹏城,张卫国和谢彪立刻召开了核心会议。
此次边境贸易的巨额利润,让所有人都喜气洋洋。
张卫国和谢彪商量过了,既然和苏俄人做生意能赚钱,不如自己再开一家服装厂。
于是他们从利润中抽出了三百万,作为服装厂的启动资金。
余下的钱,便是众人期待已久的分红。
他和谢彪作为主要投资人,每人分得两百万,而剩余的八十万,则全部作为奖金,按照贡献大小,分发给手底下的人和厂里的全体员工。拿到钱的众人,脸上都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笑容,心里清楚,跟着这样的老板,能挣大钱,前途一片光明。
一个月后,羊城的工厂也传来喜讯,经过紧张的装修和设备调试,终于可以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