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城中,西域军团高层上下尽皆在此,统帅宗恒副帅厉天行,以及另外一支军团的统帅坨山和么里则,此刻全都在此。
只因一道圣旨从京都而来,传到了西域。
圣旨的内容很简单,总体意思就四个字,荡平西域!看的诸多军官内心火热无比。
有仗打,就意味着有军功!就意味着加官进爵!
试问天下男儿,哪个不想封侯拜相,福泽子孙。
出征匈人,扫灭东南海的军士获得的赏赐,听着就让人流口水,他们怎么能不渴望?
正是有王瑾大手笔的豪爽封赏,让整个大汉军中尚武求战之心,炽烈沸腾。
从大汉立国之前,西域军团就一直在这里驻扎。
在与异族的交战中,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可那时候军功,粮饷被朝中权贵克扣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要不是出了个宗恒,来到西域,稳住局面,脚下这片土地还在不在都不一定了。
而现在则不一样了,从西域军团跟着王瑾之后。
军功从未克扣,该升官的升官,该封赏的封赏,到了日子,粮食,军械,饷银都会足额到达。
正是因为过过苦日子,如今沐浴了王瑾的浩荡皇恩,让他们无比希望为王瑾尽忠。
宗恒眼眸中更是燃烧着昂扬的斗志,以前在朝中不支持的情况下,西域军团都可以压制西域三十六国。
现在有了朝廷和皇帝的支持,宗恒有信心把西域完全纳入大汉的掌控。
不是纳入朝贡的番国,而是灭其国,占其地的彻底掌控。
天凤八年,在王瑾登基的第八个年头,继扫灭北方西域,荡平东南海诸国后,大汉向着西方抬起了屠刀。
由宗恒的西域军团,坨山的越人军团,向西域进发。
马超则率军西进,倘若兵锋受挫,则进行援助。
一时间,整个西域陷入恐慌之中,尤其是一些以前跳的欢的小国。
以前他们敢跳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面对的只有西域都护府,和他们交手的只有西域军团,而不是和整个中原王朝为敌。
但现在不同了,中原王朝有了新的主宰,大汉的大皇帝被面灭了凶残匈人,东南海上灭了狡诈的东海诸国,南边的越人也早就被征服。
现在刀口对准他们了能不怕吗?
先不论西域军团本就强横,在朝廷支持下,扩军换装的西域军团本来他们就打不过,就算打的过,守得住,又能怎么样呢?
人家背后还有一个超级大国的支持呢。
在宗恒率军踏入西域的时候,就有些小国前来投降,尤其是靠近大汉的小国。
被手下贵族绑来的国王,跪在宗恒面前请罪投降,只求一条活路。
对此,宗恒直接接受,宗恒不是一个嗜杀的统帅。
只要达成了战略目的,他并不会徒增杀孽。
况且西域向来人口稀少,要想将西域建设的繁荣昌盛,那么就离不开充足的人口。
所以宗恒直接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将其中国王贵族打包送到京都,任凭王瑾处置。
对于他们的国民,宗恒也没有屠杀虐待,只要不闹事的,大军秋毫不犯。
这也是为了,给其余小国立一个榜样,只要投降,那么就相安无事。
这让很多心里没底的小国,下定了决心,直接投降。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眼力劲,比如距离大汉更远的几个小国,他们就打算顽抗到底。
遥远的距离,和路途上的黄沙风暴,给了他们与大汉对抗的信心。
交战距离拉长,后勤补给压力直线上升。
再加上西域的地理原因,会让这个消耗加倍,他们笃定,只要能守住第一波攻势,宗恒自会退去。
要不然粮草的消耗,会让大汉得不偿失。
其实他们的想法并不错,换作别人可能真的会退兵收手。
战线拉长,路途崎岖,这种战争的每一天都是在烧钱。
而打下西域各国,所获得的收益,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弥补这种消耗。
换作任何一个明君,都不会做这种事,然而王瑾他不是。
他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装点自己的功勋,从根源上来讲,他就是好大喜功,他要让后世之人敬仰膜拜,记住他开疆拓土的贡献。
至于消耗,他不在意,没钱就加税,只要不会突破到民生凋敝的地步,他是不会收手的。
而只要王瑾不下令,宗恒更不会撤军,打下西域,开疆拓土,王瑾作为皇帝,自然会流芳百世,可他作为主帅,也会名留青史,这是哪个武将都无法拒绝的荣耀。
高昌国,国都城下,悍不畏死的西域军团士卒顶着箭矢滚石在云梯上攀爬。
西域军团中,密集的箭阵,朝着城头抛射,给登墙的袍泽缓解压力,双方每时每刻都有人倒在血泊当中。
高昌国国王,携王子亲自上城激励士气。
可仍旧无济于事,士兵的素质,武器装备的差距不是那么容易抹平的。
在激战第十五日,全力攻城的西域军团便破开了高昌国的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