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汉平帝傀儡小天子的逆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9章 摄皇帝
    刘子婴入宫后并未入未央宫内殿而是暂居明光宫,但是身边侍从、宫女都是依刘箕子当年入宫例。

    刘子婴将要取代刘箕子的位置,其又不是元帝子嗣。王政君对他实在是亲近不起来,勉强宣见了两面后就再也懒得敷衍。

    刘子婴才是两岁孩童,广戚带来的旧仆尽数被遣回,一切用度生活全由少府管理。

    有了刘箕子的前例再加上知道这刘子婴以后定没有好结果,宗伯凤对他更加严苛。

    这个新太子除了在一些庆典当摆设,每日就是被圈禁在一个空荡荡的殿堂,手下宫人得令平时除了照顾他衣食外,连话也不准和他多说。

    堂堂大汉太子,犹如一困笼小兽。

    自此后王政君身体愈发衰弱,国政大权由王莽一人独揽。

    大司马府后院,忙碌了一天的王莽独自在洒满月光的院落踱步。下人们守在院门外,家人也都不敢扰他清净。

    清秋冷月下,泛白的地面映射出一层孤单寂寥之气。王莽抬头望着明镜似的圆月暗暗嘀咕道:日子应该差不多,消息应该快传过来了。

    ……

    ……

    自青州大旱后,各郡县秋冬都会组织民丁挖河浚井。

    前辉光郡武功县,一群役民正在挖浚一口用于灌溉的土井。

    天气已凉,挖浚现场却是热火朝天,役民们着单衣依然热汗腾腾,甚至有些汉子打起了赤膊。只因县令孟通今日亲自来到此处巡视监工,众人岂敢不卖力。

    “嗨吆、嗨呦……”土井底刨土铲泥的人们喊着号子,一筐筐挖下来的淤泥浮土被粗麻绳吊出井外。

    忽然“当啷”一声,一名役夫的铁镐刨在土下硬物之上,铁镐直接断裂,役夫也被震得双臂发麻。

    奇怪,井下这个土层一般不会有什么大石块。井底的役夫们停下手,围一起查看被撞断的镐头。

    听到井下的异响,县令孟通面上闪过一丝不为人察觉的异色后快步赶到井口。

    “怎么了,怎么停手了?”孟通对着井底喊道。

    “回禀县令,好像挖到了一块大石头。”井下有人回道。

    “此厚土之下,从未听闻有什么巨石。你们小心将其挖出,不要再磕碰了工具。”

    众人得令,七手八脚用锹、镐挖铲石头周边泥土。

    “是个石碑……”挖了几铲后,石碑圆圆的顶露了出来。

    地下忽现石碑役夫们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将石碑刨了出来。洁白一块大石,上圆下方,石上一行丹书。

    役夫们不识字也不敢细瞧,忙用几根粗麻绳将石碑吊了上去。

    石碑出土井被摆正后,孟通走到碑前。

    “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孟通读了碑文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上天有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孟通对着石碑边拜边喊。

    “安汉公莽为皇帝。”周边众人纷纷下拜。

    孟通回衙后不敢耽搁即日便派人把石碑递交到前辉光郡府。郡守谢嚣得了石碑如获至宝,修了一封奏疏连同石碑一起亲自押送京师长安。

    石碑一到长安,立马震惊朝野。之前图谶、祥瑞也经常有,但是如此直白书在石碑上的谶言倒是头一遭遇见。

    “太皇太后,武功县石碑乃是上天有警,不可无视啊。”车骑将军王舜规规矩矩跪在王政君座下。

    石碑到了长安后虽然朝野尽知,但是没人敢去通知太皇太后。

    然而王莽这个安汉公要想合法理的再进一步,必须要明面上代表最高权威的太皇太后首肯才行。

    一开始王莽想让刘歆去永寿殿禀报,天地神鬼之事他最擅长。但是此碑内容非同小可,刘箕子生死不明,刘歆不敢趟这趟浑水。于是他偷偷自配了一方毒药饮之,好似去了半条命一般病卧家中。

    王莽无奈只好派其堂弟王舜去永寿殿找太皇太后。

    王政君年迈的身躯越来越枯瘦,显得衣袍愈发宽大。头上一根根雪白的银丝随着身体的抖动而微微发颤。

    王舜禀报完石碑之事后便跪伏在地不敢出声。

    室内一片寂静,能听到的只有王政君因为气愤而略显粗重的喘息声。

    虎啸兽惊,即使老迈不堪,余威依然慑人心性。王舜头上的冷汗沿着下巴一滴滴落在青砖地面上。

    “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王政君哆哆嗦嗦用力握着靠椅两边的扶手站立起来。

    “太皇太后。”王舜慢慢抬起头,望着形容枯槁但是满面怒气的表姑母低声道,“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安汉公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

    王政君闻言沉默良久,自己久不理政,满朝文武均已唯安汉公马首是瞻。自己那个侄儿如果想要做什么,自己真的没有力量阻止了。

    王舜见王政君愣在原地便催促道:“太皇太后请速做圣裁,太子年幼,安汉公名位不正则朝纲不稳,朝纲不稳则社稷危也!”

    “碑石上“为皇帝”恐为“摄行皇帝之事也之意”,今准安汉公居摄践作,如周公故事,卿意如何?”王政君缓缓道。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