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平凡人生之金钱系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1章 论文2
    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像是被沈伊沐悄悄打上了专属标记。每天下午两点,浅蓝衬衫总会准时出现在木质桌前,帆布包里装着翻得卷边的专业书、贴满荧光标签的笔记本,还有一杯加冰的美式——她总说冰咖啡能让思路保持清醒,就像提前四年写毕业论文这件事,必须时刻拎着股清醒的劲儿。

    今天的电脑屏幕比往常亮得更早些,“本科毕业论文终稿(修订版)”的标题栏下,密密麻麻的文字已经铺满了前两页。沈伊沐指尖悬在键盘上,目光停在“算法偏见的现实案例”那一节,眉头轻轻蹙了下。她伸手从帆布包里抽出最新一期《计算机学报》,翻到夹着橙色彩纸的页面,上面用铅笔勾着某科技公司的用户画像分析数据——这是她上周泡了三天数据库才找到的一手资料,用来补充论文里“算法歧视对弱势群体的影响”部分再合适不过。

    “同学,麻烦借过一下?”清冽的男声突然在身边响起。沈伊沐抬头,看见个穿格子衫的男生抱着半人高的专业书,书脊上“人工智能基础”的字样格外显眼。男生的目光扫过她的屏幕,脚步猛地顿住,怀里的书差点滑下来,“你这……是毕业论文?”他的声音里藏不住惊讶,指尖无意识地戳了戳自己怀里的书——这是他们大一新生这周刚发的教材,而眼前这人的屏幕上,连“摘要”“关键词”都写得规规矩矩,甚至还标了引用文献的序号。

    沈伊沐低头保存文档,弹出的字数统计窗口闪了下:。她抬手把滑到脸颊的碎发别到耳后,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嗯,提前练练手,免得大四忙不过来。”男生的下巴差点砸在书堆上,他张了张嘴,想问的话堵在喉咙里——上周系里刚开新生导论课,教授还在讲“如何写好500字课程报告”,眼前这人怎么就直接跳过三年,奔着毕业论文去了?他犹豫了半天,还是忍不住问:“你也是计算机系的?我怎么没在新生群里见过你?”

    “加了群,没怎么说话。”沈伊沐说着,已经点开了文献管理软件,屏幕上跳出二十多篇标注“核心引用”的论文,作者栏里不乏行业内知名学者的名字。男生凑过去看了眼,发现其中几篇还是英文文献,页面边缘写满了中文批注,连专业术语的翻译都标得清清楚楚。“这些……你都看完了?”他小声问,语气里带着点难以置信——他上周才对着一篇3000字的中文论文啃了一下午,更别说全英文的核心文献了。

    沈伊沐没直接回答,只是把笔记本递过去。翻开的那一页,用不同颜色的笔整理出了文献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和不足,甚至还画了张简易的逻辑框架图。“看文献不用逐字逐句,先抓核心论点,再对照自己的选题找契合点。”她收回笔记本,指尖重新落在键盘上,“比如你怀里的《人工智能基础》,里面讲的算法原理,其实能和我论文里的‘算法优化方案’对应上,只是需要再挖深点。”男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抱着书挪到隔壁桌,却忍不住频频往这边瞥——他看见沈伊沐时而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写些什么,时而打开数据库查新的资料,键盘敲击声像有节奏的鼓点,敲得他心里直发慌,好像自己还在原地踏步,别人已经朝着终点跑远了。

    傍晚六点,夕阳把图书馆的窗户染成暖橙色,沈伊沐终于停下敲击键盘的手。她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端起早已没了冰的美式喝了一口,手机恰在这时震了震。是学术论坛上认识的李编辑发来的消息,头像旁的“在线”标识还亮着:“伊沐,你那篇《算法偏见的伦理困境与解决路径》的短篇论文,能不能今晚把修改稿发我?下一期期刊想把它放在‘青年学者专栏’,排版得加急。”

    沈伊沐弯了弯嘴角,回了句“没问题,十点前发给您”。她背上帆布包往楼下走,路过公告栏时,瞥见“本科生科研立项申报”的红色通知。通知上写着“选题需结合专业方向,具备创新性与现实意义”,她掏出手机拍了张照,心里悄悄盘算起新的计划——毕业论文里“人工智能伦理监管机制”的部分,或许可以再追加两个国家的政策案例,正好能和科研立项的选题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食堂里人声鼎沸,沈伊沐找了个靠窗的角落坐下,刚把餐盘放在桌上,邻桌的讨论声就飘了过来。“你听说没?咱们系有个大一新生,上周直接去找张教授要硕士阶段的文献,说本科教材太基础,不够用。”穿白色卫衣的女生压低声音,眼里满是惊讶,“张教授都愣了,说教了二十年书,第一次见这么‘敢’的新生。”

    “假的吧?大一就看硕士文献,不怕看不懂吗?”旁边的男生皱着眉反驳,“我现在看《人工智能导论》都觉得费劲,更别说硕士阶段的东西了。”

    沈伊沐咬着吸管,嘴角忍不住往上扬。她想起上周找张教授借文献的场景——教授办公室里,张教授拿着她列的文献清单,推了推眼镜问:“这些文献难度不低,你确定要现在看?”她当时点头说:“论文里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支撑,本科教材里的内容太浅了。”教授盯着她看了半分钟,最后笑着把文献复印件递给她:“要是有看不懂的地方,随时来找我。”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