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金军围城,大宋皇帝女儿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7章 官家会玩啊
    向朝廷要政策。

    是要走一系列流程的,你得奏、然后议、之后再定、最后再颁。

    无论是奏,还是议,这个过程又都极其复杂。

    首先是奏,得一级级的往上,从自己的衙门,到上属的衙门,再到宰执层面,他们都过了之后,才能放到官家的面前。

    官家也觉得可以,才会拿到朝会上议,要是牵扯面不广,那也会把利益相关的衙门都叫来,开个小朝会或者是在御书房议事。

    议起事来,也是极为麻烦。

    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政策,都会有得利者,也会有利益受损者。

    他们得相互辩论,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或是让自己受损更少。

    来来回回不得个好几次根本议不明白。

    就算是清剿内乱,对外发兵,甚至是战和这样再清楚不过的事,也是如此。

    因为同样牵扯各方的利益。

    当年的方腊就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东南起事那么久,杭州都成人间炼狱了,宋朝廷才发兵清剿。

    当时朝廷里的掰扯的是,先依约北上出兵伐辽,还是先南下安内。

    这样南北几千里奔袭,会不会损失西军的战斗力?

    争来争去,最后的结果:疲军!

    要是当年先不理方腊,直接北上伐辽,让方腊蹦跶着,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

    可当时,谁知道呢?

    这是张浚在去宫里的路上思索的事情,他觉得,要是按照流程从下到上一级级地奏报上去,黄花菜都凉了。

    落实四国公报不到位,官家问责起来,李邦彦一推二五六,说号召通商之事是自己负责,免不得让官家觉得自己没能力。

    与其如此,还不如直达天听,让官家定夺。

    在张浚进宫的路上,御书房里的赵福金,其实也正在思索朝廷效率的问题。

    这样的议事流程,能不能优化一些。

    这个问题,赵福金穿越前就曾思考过。

    为什么人类要设计如此复杂的流程?

    别说是当下的大宋,就是千年之后,信息传递的效率恐怖如斯,一个个建言、投诉板块,一个个电话、一个个直达父母官的邮箱,可还不是模版回复:“已收到,感谢您的来信,我们会尽快处理。”

    赵福金在想,看个邮箱,看个留言,很难吗?

    后来赵福金想明白了,办事的这个流程,不是不能高效(重音在高效),而是不能高效!(重音在不能)

    比如登闻鼓从西晋开始就设在那里了,直到大清都还有。

    在大宋之前和之后,纯粹就是个摆设,那么多小鬼守着,谁敢敲?

    到了大宋,终于不让人看守了,有事您只管敲。

    可是您丢个猪,都得来敲登闻鼓,让赵大亲自给您找猪,这谁受得了。

    所以后来,朝廷没办法了,只能先挨板子,再敲鼓。

    这样一来,没人会为了点小事挨板子了。

    一切按流程办事。

    到了千年之后,这套逻辑并没变,虽然不用挨板子,还能收获个“感谢您的来信”,但是事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

    赵福金无语讪笑:“统制的底层逻辑几千年都不曾变过,只是换了个皮而已。优化流程,也只是让这个皮好看一些,让百姓看着舒心一些罢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大抵如此吧。”

    张浚来到御书房,还未开口,赵福金便已经猜到了他的来意。

    听完张浚想要的政策,赵福金笑道:“胃口不小啊。”

    张浚苦笑:“官家,商人多思,若非如此,真是无人愿意远赴会宁府啊。”

    赵福金思忖片刻问道:“只是为去往金国的商家要政策?”

    张浚一愣,他本想说应该一视同仁,但又怕被赵福金直接驳了,只能点点头道:“大理与我大宋百年无争,商家还能接受,西夏嘛,虽说与我朝战事不少,但他们毕竟占下风,这些商人也是不惧,只是金国,市井中传的可怕人了,茹毛饮血,衣不蔽体……”

    赵福金点点头:“所以,民间还是要多多交流。”

    张浚附和:“李相国已经在做这件事了,把通商之事,全权交给臣负责。”

    赵福金笑着看向张浚:“哦?李邦彦到是会挑软柿子,把难啃的骨头都丢给你了。”

    张浚一听,愣了愣,旋即装模作样地抹了抹脸:“能得官家体恤,再苦再累臣也心甘情愿,能替官家,替大宋分忧,那是臣的福气。”

    赵福金抬抬手:“在朕面前,就不必演了,你刚向朕要的政策,都不错,一针见血啊。免税、无息贷钱都不错,可操作性也很大,只是……你觉得够吗?”

    张浚想了想:“应是够了吧?”

    赵福金摇摇头:“朕觉得不够。”

    张浚不解:“请官家明示。”

    赵福金点了点御案:“如你所说,市井商户不肯去会宁府,不是赚不赚钱的事,而是有没有命把钱带回来的事。”

    张浚若有所思:“官家所言甚是。”

    “所以,咱们只是免他们税,借他们营商的银子,并不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