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父母爱情:江卫民的躺平生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3章 VCD大战将起
    第363章 VCD大战将起

    在1993至1996年这段时期,国际市场上青鸟VCD在国外市场一枝独秀,无人竞争,这为青鸟VCD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一世,1993年万燕推出了世界第一台VCD,。然而,前期万燕在研发、技术投入等方面耗费了巨额资金,

    使得其在市场开发和资金流转等层面陷入困境,疲于应对国内的种种难题,根本无暇顾及出口业务。

    到了1995年,中国VCD机销量才达到60万台,

    国内VCD市场才刚起步,各大品牌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市场的开拓与激烈竞争,出口量极为有限。

    而且,VCD核心技术来自国外,国内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早期VCD的出口步伐。

    但这一世的情况截然不同。

    青岛出版社宛如一匹黑马,凭借着自身深厚的技术底蕴,掌握了众多独立专利。

    在市场尚未正式全面开发之际,便成功获得国外专利授权,迅速建立起百万台规模的生产线,

    整合整个产业链资源,所有的零配件均实现国产化。

    巨大的生产量快速填补了海内外市场的巨大缺口。

    海外销量更是一路高歌猛进,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增长:1993至1994年达到100万,1994 - 1995年飙升至200万。

    到了1995年,随着青岛光刻机技术以及解码技术的再次重大突破,

    0.5微米的量产光刻机正式投入生产,超级VCD横空出世。

    这款超级VCD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海外销量更是一举跃升至500万台。

    超级VCD无论是画质的清晰度、播放的流畅度,都远超以往,容错率也更高

    同时,青岛技术中心在储存光盘技术取得了进步,从VCD的60分钟存储时间,大幅升级到300分钟,可轻松容纳3部电影容量,

    相比上一世的超级VCD,在光盘容量上优势尽显,

    当然,和DVD技术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同时超级VCD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可兼容VCD格式,能在支持超级VCD的设备上播放VCD碟片。

    在国内市场,经过三年的激烈竞争与蓬勃发展,1995年全年VCD在国内的销量已成功超越国外,达到600万台。

    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近100家VCD厂。

    起初,青岛给出的整机价格为2500元,随后各省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

    别的发现从国外购买关键配件的价格比然后自己再找零配件组装比青岛供的整机配件价格更低,

    随后自己生产组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到1996年第一代VCD价格近乎腰斩,仅售2000元人民币。

    青岛的整机配件价格也从2500元降至1500元,

    而二代VCD价格为3000元,配件价格2500元。

    时间悄然步入1996年。

    “教授,光刻机的进度目前怎么样了?”江卫民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

    教授微微皱眉,神情略显凝重:“江市长,目前还有一个关键节点尚未攻克,

    想要实现0.35微米(350纳米)的光刻机量产,暂时还不行。”

    “教授,从获得专利信息来看,日本方面新的DVD影像机条件已经快成熟了,我预计今年就会推出新的产品。”

    教授咬了咬牙“江市长,再给我半年的时间!我保证0.35微米的光刻机肯定能够实现量产。”

    光刻机进度能如此快速地推进,还多亏了江卫民。

    通过特殊渠道从国外运回来一台0.5微米的光刻机,

    使得国外和国内的技术得以相互印证,极大地推动了研发进程。

    仅仅3年时间,光刻机技术就从1微米提升到0.35微米,当然,科研人员的卓越能力更是毋庸置疑。

    此时,青岛第三代DVD芯片已经设计完成,然而批量生产需要用到0.35微米光刻机。

    眼瞅着日本方面DVD可能即将上市,江卫民也有些心急,

    但是考虑到日本DVD会对青鸟VCD品牌的冲击,绝不能让青鸟在影音播放机领域被拿掉世界第一的位置。

    让国外觉得青鸟VCD在技术上落后。

    江卫民只能先从国外依据青岛芯片研究中心设计的芯片,生产200万枚,以此来应对。

    这200万枚芯片从国外的外贸代理公司帮忙代采,涉及资金高达人民币4个多亿。

    这么高的采购金额双方一拍即合迅速签订合同,开始全力生产青岛第三代解码芯片。

    日本方面,相较于江卫民的着急,他们的焦虑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本他们自认为对市场洞察深刻,小觑了中国企业,还以为中国企业目光短浅。

    可就在他们还在埋头努力研究时,中国关于DVD的专利申请每个月都有新成果,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