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比蒙的事我都交给莉莉丝负责了,那边一有风吹草动,她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
宰辅厅里,齐格飞懒懒靠在沙发上,从烟盒里摸出一支卷烟,夹在指间轻轻晃了晃:
“来根?提提神。”
“行,听你的。”
罗德里克盯着茶几,心不在焉地答。
齐格飞挑了挑眉,把烟又叼回自己嘴里:
“你想什么呢,魂儿都飞了?”
罗老二回过神,抬头一愣:
“嗯?”
“跟麦考夫那家伙吵架很费神吧?”
齐格飞打火机一弹,火星亮起,深吸一口,橙红火点在烟头上闪了闪,吐出的白雾慢悠悠散开:
“看你这脸色,和奥菲斯的谈判不顺利?出什么岔子了?”
罗德里克闻声抹了把脸:
“也不是,谈得还算顺利。奥菲斯愿意放开一部分技术共享——汽车、印刷机、纺织机……基本都是民生用的技术,会流入摩恩。”
齐格飞一愣,随即眼神发亮:
“好事啊!”
汽车能极大缩短陆上运输时间,商队能在几天内跑完过去半个月的路;
印刷机能让书籍和报纸以极低成本进入市井和课堂,摩恩终于可以发行属于自己的第一份官媒;
纺织机则能让军队和百姓的衣物产量翻一倍。
当然,弊端也不小。
摩恩毕竟是个以农业为主的中世纪国家,工业品涌入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单纺织机一项,就能让成千上万靠手工纺织为生的妇女失业——而摩恩八成人口是不识字的农户,要把他们变成能操作机器的熟练工人,少说也得好几年。
不过,总体来看利远大于弊。
虽然军工和医药业依旧被死死封锁,但至少比蒙有的,现在摩恩也能有了。对如今急需发展的摩恩来说,这部分技术开放无异于雪中送炭。
齐格飞吐出一口白烟,眯了眯眼:“他们会有这么好心?你是怎么说服麦考夫的?”
他拧着眉头,戏谑地调侃道:
“你小子不会把屁股卖给他了吧?”
罗德里克摇头,面色平静:
“当然不是免费的。作为交换,摩恩也会开放市场,允许奥菲斯的部分商品流入。摩恩是奇兰第一人口大国,奥菲斯人想打开摩恩的大门,无非是眼馋这个庞大的市场。”
“我打算先引入几家奥菲斯大资本,让他们进驻王都,开设工厂。我们挑出一批可信的人进入这些企业,在实干中学会机器的操作、维护与管理,培养第一代本土技术工。等到人和技术都攒够,再逐步收回主动权。”
“当然,外资是刀,能切肉,也能割喉。比蒙的前车之鉴摆在眼前——一旦产业链核心被外人握住,想反抗就只能打仗了。所以我会设防,关键产业必须由王室和本土资本控股;技术引进必须附带培训与本地制造环节……”
罗德里克语气平稳,思维清晰地像在黑板上一步步写下未来的规划。
正如他所言,奥菲斯人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能用本国独属的超高附加值的工业品,诸如医疗器械、蒸汽单兵、精密仪器,去换到别国极其廉价的劳动力。
一台留声机卖到摩恩价值两万金摩恩,而两万金摩恩在王国是一个中型农庄全年的产值。
如果不明白这其中的概念,我们可以再举一个更加直观例子:
美国的波音公司制造一架737客机只需要一百多万个工时,但这架飞机却能从低端制造业国家换来八亿件衬衫,而低端制造业国家制造这八亿件衬衫需要八亿个工时!
奥菲斯只需要控制好出货的量,技术上卡住落后国的脖子,就能永远保持领先的优势,源源不断地抽取全大陆的血。
这也是蔷薇王后当年闭关锁国的理由——不让任何奥菲斯外资踏入摩恩的土地,也就不会让财富流出去。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彼时的摩恩脆落到一旦被渗透,基本没有任何抵抗的手段。
但时间到了今天,情况却不同了。
“【万里赤土】给了咱们掀桌子的底气。在超位魔法的威慑下,奥菲斯人再怎么样也不会做的太过分的。摩恩要走向工业化,就必须引入这些先进工业品——也是时候了。”
罗德里克像是考生毕业答辩一般地说完,靠向沙发。
他的选择无疑是对的。
摩奥两国的技术差距,已不是闭门造车能追上的。
用市场的有限开放,去换取关键技术的引进,是当下最务实也最可行的办法。
就齐格飞所知,中国的工业化开端,始于上海——同样也是外资企业先行,外国商人在那里修建机器修理厂、印刷厂、纺织厂,电灯、自来水、轮船码头接连出现。
区别在于旧中国是被洋枪洋打爆后的被动接纳;而罗德里克,却是要带着摩恩主动拥抱工业化。
是的……
他真的很适合成为摩恩的王。
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继承者了……
“你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