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战国帝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65章 凌烟阁
    凤祥六年,秋。

    皇帝定田唐四十三功臣,并且命人绘制的这些功臣的画像,将他们的画像放到凌烟阁,供后人瞻仰。

    田唐的四十三功臣分别是:

    1安国侯李牧,2定侯毛遂,3襄侯杨端和,4应侯李斯,5左侯展,6郑侯韩非,7匡侯孙礼,8马邑侯钱紧,9广平侯沈鸽,10定襄侯冯无疾,11安阳侯尉缭,12中阳侯延陵均,13相侯李进,14灵丘侯高山,15关内侯田云毅,16晋下侯鱼,17平陵侯孔鲋,18成侯田儋,19杜侯腾,20新成侯姚贾,21柴侯叔孙通 ,22祁君王忠义,23智侯陈驰,24留侯张良,25信陵君魏羽,26郭侯乐乘,27邓君章邯,28卞君苏代,29忠诚君李阳,30水门侯李冰,31永信侯虞信,32阳周侯蒙恬,33阳丘侯柴绍,34博望侯宋颉,35松阳侯上官灿,36武原侯张宁,37赖侯刘不疑,38宗侯赵信,39方城侯孙凭,40戏侯申阳,41关内侯吴永,42关内侯李弋、43关内侯范建。

    在田唐的凌烟阁四十三功臣中,李牧被排到了第一位,毛遂紧随其后,对于这个排名,很多人感到不服。

    田秀却也不解释,只是没有人将这些人的画像供奉到凌烟阁,供后世之君瞻仰。

    站在凌烟阁,皇帝凝视着这些功臣。

    这些人都是曾随他打天下的,但其中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了。

    想起以前的峥嵘岁月,皇帝潸然泪下。

    太子见皇帝落泪,急忙安慰。

    田秀擦了擦眼泪,询问太子:“这些人的功劳太子都知道吗?”

    太子诚实的回答说:“儿臣知道一些,有一些的不太清楚。”

    田秀就对太子说:“朕就给你介绍介绍这些我大唐的功臣。”

    “李牧早年就追随朕南征北战,立功无数,他平定关中,平定齐地,灭魏,破楚,是本朝第一大功臣。”

    “定侯同样也是劳苦功高,当年长平之战的时候,他领导影子组织,抓了很多秦国的谍者,这些年他也一直在为国家搜集情报,兢兢业业,故而朕把他排在第二。”

    太子一直谦逊的听着。

    皇帝说到左侯时,太子忍不住问:“儿臣听说左侯当年只不过是你身边的一个护卫,您为什么要把他排到第五的位置?”

    田秀看着展的画像,眼神之中满是回忆:“展这么多年一直护卫朕,兢兢业业,数次救朕于危难之中,当年朕被迫出走秦国,身边就只跟了两个人,一个是襄侯,另一个就是左侯,他跟随朕出生入死时,太子尚未出世。”

    太子田继业闻之,对着左侯的画像深深一拜。

    田秀又接着讲述了韩非、孙礼他们的功劳,在讲到排名12的中阳侯延陵均时,太子再次提出疑问:“父皇,儿臣听说,中阳侯一直是孝成王后的卫队长,他的排名为什么会如此靠前?儿实在不解。”

    “中阳侯跟随朕的时间确实不多,但是当年邯郸之战,他死守邯郸,替朕平定关中争取了时间,就冲这一点,朕就记他一大功。”

    田继业了然。

    当年邯郸之战的凶险,他也是见过的。

    若不是有延陵均拼死挡住五国联军,赵国当时必然崩溃。

    如此说来,这排名第12的位置,延陵均确实当得。

    太子说道:“这相侯和灵丘侯的功劳,儿臣都知道,他们一个担任了多年的司农替朝廷筹措粮草保证后勤,另外一个则是跟随父皇征战过的。”

    “只是…”太子看着关内侯田云毅的画像说:“儿臣听闻卫将军也是早年追随父皇的,当年破匈奴之战时,曾立下战功,父皇为何只将他封为关内侯?”

    田秀摇着头说:“朕本来是想给他封一个彻侯的,可惜,除了匈奴之战,他再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去年的月氏之战,本来是个立功的机会,但他也就只是在雁门为蒙恬的大军转运了一下军粮,我朝以军功授爵,朕纵然喜欢他,也就只能给他封一个关内侯了。”

    事实上田秀让田云毅去戍边,本来也是想让他能到边关刷些战功,如今天下太平能刷战功的地方不多。

    可是田云毅忒不争气,在雁门这么久,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劳。

    这倒有点像那位飞将军李广,一辈子南征北战,到死也没封侯。

    田云毅稍微好点,起码还有个关内侯。

    (同情李广三秒)

    “父皇!”太子微微拱手看着排名第16的晋下侯,说道:“这位晋下侯到底立过什么功劳?儿臣为何从来没听说过此人?”

    田秀就给太子讲了讲鱼的功劳。

    太子听完了才知道鱼的功勋。

    原来皇帝的内卫,其中有不少人都是鱼发展起来的,当年的赵国能把秦国渗透的像筛子,也是靠鱼的筹谋。

    “父皇,晋下侯如今在什么地方?”

    太子很想见一见这位传奇人物。

    田秀落寞的说:“晋下侯已经故去很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