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拍摄出乎意料地顺利,许富贵父子俩配合默契,加上工人们本色出演,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场景。
由于按顺序拍摄,连剪辑都省了功夫,只需加上字幕就能成片。昨傍晚许富贵扛着胶片筒,拍着胸脯保证:"苏厂长你放心,京影厂字幕间我熟得很,明天保准给你弄出带字的片子!"
苏青惦记着许久未见的老友,让媳妇秀兰带儿子去托儿所,他回应媳妇要去京影厂一趟,后又蹬着着自行车又从厂门口,直奔京影厂。
理由都想好了,回头跟厂长说盯着后期制作的事儿,等他推开京影厂办公室的门,就看见老汪正翘着二郎腿,对着窗外出神,桌上的搪瓷缸子里,茶叶都泡得发白了。
"老汪!"苏青笑着捶了下门框,"还在摸鱼呢?"
老汪回头,眼睛一亮,立刻跳起来:"哟呵,稀客!苏大导演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你这会又做了大事,老许这会在字幕间忙着呢!这《熔炉春秋》的片子打算搞多少拷贝?别又是两百个吧?上次给你赶工,我眼睛都熬出红血丝了!"
苏青拉过把椅子坐下,顺手翻了翻桌上积灰的剧本:"最多三十个!就发往各个主要城市的钢厂,让同行们看看咱的纪录片开启钢厂技术革新的号角,别的地方用不上。"他抬眼打量老友,"倒是你,最近在忙啥啊?"
老汪嘁了一声,往椅子上一瘫:"还能干啥?天天在这儿数蚂蚁!上面没给电影指标,剧本都落灰了,也就下班去护城河钓钓鱼,混日子呗。"他突然坐直身子,语气里带着羡慕,"还是人家上影厂自在,人家在上海,听说最近又捣鼓出一部《小蝌蚪找妈妈》,水墨动画!啧啧,那才叫艺术。"
苏青听到这个名儿,心里猛地一颤。这个名字像把钥匙,咔嗒一声打开了记忆的匣子。上辈子,母亲牵着他的手在家里看黑白电视,电视上摇摇摆摆的小蝌蚪,还有那晕染开的水墨荷叶,成了他童年最温暖的画面。
老汪见他发愣,伸手在他眼前晃了晃:"想啥呢?魂儿丢啦?"
苏青回过神,苦笑着摇头:"就是羡慕人家。人家就算饿着肚子,也能搞电影研究,咱们倒好,天天围着纪录片打转,除了宣传还是宣传。想整点新题材?门儿都没有。"
老汪叹了口气,往搪瓷缸里续了点热水:"老弟,你以为我不想?可现在啥形势?咱们拍纪录片,好歹能给厂里交差。要是真琢磨啥新题材……"他压低声音,"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苏青没接话。他心里清楚,老汪这看似保守的选择,恰恰是动荡年代里的生存智慧。难怪他在动荡时期只是坐冷板凳,人好好的,也亏了京影厂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题材电影,都是宣传任务电影。可一想到《小蝌蚪找妈妈》,他的手指就忍不住在膝盖上轻敲——那不仅是部电影,更是他记忆里母亲的温度,是能让无数孩子眼里泛起星光的美好。
"老汪,"苏青突然开口,"你说,咱们以后有没有机会,也搞点不一样的东西?"
老汪诧异地看了他一眼,随即笑了:"行啊,等哪天上面松口了,第一个找你!不过眼下……"他举起搪瓷缸,"先干了这杯凉白开,梦里啥都有!"
两人碰了碰杯子,笑声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回荡。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在苏青脚边投下一道长长的影子,恍惚间,他仿佛又看见儿时的自己,攥着母亲的衣角,仰头望着银幕上那只四处找妈妈的小蝌蚪。
——————————————
临近中午,苏青回到厂里,就把在托儿所的儿子接到身边。
厂办公室里小家伙手里攥着个铁皮青蛙,上紧发条后呱嗒呱嗒往前蹦,乐得直拍巴掌:"爸!你看!我的青蛙比棒梗哥的快!"
苏青蹲下身,替儿子理了理歪掉的衣领,指了指地上蹦跳的铁皮青蛙:"光儿,你知道真的青蛙是咋来的不?"
"爸!还能咋来的?"苏光睁着圆溜溜的眼睛,"不就是青蛙妈妈生的小青蛙呗!"说完又忙着给铁皮青蛙上发条,压根没注意父亲眼底闪过的笑意。苏青这才意识到,这个年代哪有什么儿童启蒙画册,自己前世幼儿园老师常给孩子讲的科普故事,在当下竟是稀罕玩意儿。
"光儿,"苏青突然搂住儿子肩膀,"你想不想看动画片?就是专门给你们小娃娃看的,可有意思了!"
"动画片?"苏光停下手里的动作,脑袋上仿佛冒出个问号,"那是啥?比铁皮青蛙还好玩?去哪儿看呀?"
苏青捏了捏儿子肉乎乎的脸蛋,神神秘秘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那里面啊,就讲一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可比你这铁皮青蛙有趣一百倍!"
"真的?!"苏光一下子蹦起来,铁皮青蛙都顾不上捡,"我要看!我要看小蝌蚪找妈妈!"小家伙拽着苏青的工装裤直晃,"爸,啥时候能看?明天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