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九零倒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流动商摊的集装箱密码
    雷宜雨站在汉正街的街口,手里捏着刚从邮局取出来的六张汇款单。

    三十万。

    这笔钱在1990年的武汉,足够买下半条街的商铺,但他要的不是商铺,而是流动的资本。

    搪瓷痰盂里的现金已经洗白,现在它们变成了邮局汇款单上的数字,安全地躺在国家邮政系统的账本里,谁也动不了。

    “雷哥,接下来怎么干?”大建站在他身后,手里推着那辆改装过的永久牌二八大杠,后座的铁皮箱已经空了,但车架上的暗格还在,那是他们未来生意的保障。

    雷宜雨没急着回答,目光扫过汉正街熙熙攘攘的人群。

    小贩们推着木板车,吆喝着“热干面三毛一碗”“二厂汽水两毛一瓶”,国营商店门口排着长队,人们攥着皱巴巴的工业券,争抢着新到的“飞跃牌”胶鞋。

    而在这些杂乱无章的摊位之间,他看到了一个机会——流动商摊。

    “大建,你知道武汉关码头那些废弃的集装箱吗?”

    大建一愣:“集装箱?那不是外贸公司丢在那儿的废铁吗?”

    雷宜雨嘴角微扬:“废铁?不,那是未来的商铺。”

    武汉关码头,锈迹斑斑的集装箱堆在江边,风吹雨淋,无人问津。

    这些铁皮箱子是80年代末外贸公司进口货物后剩下的,既不能重新出口,又没地方存放,最后被丢在码头,成了老鼠和流浪汉的窝棚。

    雷宜雨走到其中一个集装箱前,伸手敲了敲铁皮,沉闷的金属声在江风中回荡。

    “老吴,这玩意儿能改吗?”

    修车匠老吴蹲在地上,嘴里叼着半截“大前门”,眯着眼打量集装箱:“改?你想改成啥?”

    “商铺。”雷宜雨淡淡道,“能拆能装,能推着走的那种。”

    老吴吐了口烟圈,咧嘴笑了:“你小子疯了吧?这铁疙瘩少说两吨重,你推得动?”

    “不用推。”雷宜雨从兜里掏出一张图纸,摊开在地上,“底部加装四个轴承轮,侧面开折叠门,顶上焊遮阳棚,内部用木板隔成货架。”

    老吴盯着图纸看了几秒,突然抬头:“你要做流动摊贩?”

    “不是摊贩。”雷宜雨摇头,“是信用代购。”

    三天后,武汉关码头。

    五个废弃集装箱被改造成了移动商铺,底部装了轴承轮,侧面是可折叠的铁皮门,内部用木板隔成货架,顶上还焊了遮阳棚。

    雷宜雨站在第一个集装箱前,手里拿着一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

    “雷氏信用代购,预付30%定金,三天无理由退换。”

    大建瞪大眼睛:“雷哥,这……真有人买账?”

    雷宜雨没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一叠传单,递给大建:“去汉正街发,重点发给那些排队买不到‘凤凰牌’自行车和‘蝴蝶牌’缝纫机的人。”

    传单上只有简单几行字——

    “紧俏商品,提前锁定!雷氏信用代购,预付30%定金,三天内无理由退换,汉正街武汉关码头1号集装箱。”

    大建咽了口唾沫:“这要是没人来……”

    “会来的。”雷宜雨淡淡道,“因为整个武汉,只有我们敢承诺‘无理由退换’。”

    汉正街的商贩们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奇怪的“集装箱商铺”。

    起初,没人敢信。

    “预付30%定金?骗钱的吧?”

    “三天无理由退换?国营商店都不敢这么搞!”

    但很快,有人试探性地交了定金。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攥着皱巴巴的工业券,犹豫了半天,最终掏出15块钱:“我……我想订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真的能三天拿到货?”

    雷宜雨点头,接过钱,写了一张手写收据,盖上自制的“雷氏商行”红章:“三天后,凭这张票来取货,不满意随时退。”

    男人半信半疑地走了。

    第二天,雷宜雨带着大建和老吴,骑着改装自行车,直奔武汉自行车厂。

    厂门口,保卫科的人拦住了他们:“干啥的?”

    雷宜雨从怀里掏出一叠外汇券,递过去:“兄弟,行个方便,我们想批点自行车。”

    保卫科的人盯着外汇券,眼神变了。

    1990年,外汇券比人民币还硬,能换到市面上根本买不到的“特供商品”。

    半小时后,雷宜雨见到了销售科的负责人。

    “你要多少辆?”

    “五十辆‘凤凰牌’,现款现货。”雷宜雨拍了拍手里的蛇皮袋,里面装着刚从邮局取出来的现金。

    负责人愣了一下:“这么多?有批条吗?”

    雷宜雨笑了:“没有批条,但有外汇券。”

    他掏出一叠绿色外汇券,推了过去。

    负责人盯着外汇券,沉默了几秒,最终点头:“行,我给你开单子。”

    三天后,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回到武汉关码头,看到1号集装箱门口停着一排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

    他瞪大眼睛:“真……真能拿到?”

    雷宜雨点头:“现货,不满意可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