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抹繁花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一十一章 落定
    朝堂上,经过几番较量,再结合天景律法,有了最终定论:勇毅侯府夺爵、家产充入国库,肖安道已死,不作它论,其家眷除出嫁女外,皆遣往京郊皇庄佃田劳作,在内情查明之前,不得擅自离庄,三代不得科举入仕、不得入军中,其余人等由刑部同大理寺清查,凡有涉者按律处置,无涉者不作追究,府中奴仆充入京郊皇庄为奴。肖睿暂判终身监禁,参与投火及袭击的羽林卫流放至边塞之地,为当地军营垦田二十年至终身不等,聚于城门外的羽林卫为京郊大营垦田十年。

    户部、刑部及大理寺皆派出主事官员率差役前往肖家,此等情形自是引人注目,不少人聚在了肖家门外不远处。

    门内,对着众人念完对肖家的判决,另有两名衙差走到大门处,当先将勇毅侯府这块闪闪发光的门匾摘了下来。

    不远处,伸长脖子的人群顿时嗡嗡出声:

    “瞧见没有?连门匾都摘了。”

    “我知道,这就是夺爵。”

    “那家产多半也会被抄吧?”

    “还谈什么家产,不知道里面的人会不会被砍头哩。”

    “先看着,等会儿准能知道。”

    “这就是犯事的下场。”

    不管门外的人如何谈论,门内的肖家众人皆无人敢喧哗,或惶恐、或茫然、或捂着帕子无声哽泣。差役各司其职,负责抄家产的清点财物及奴仆,负责遣人的照着名册逐一核实,不在府中之人自另有差役前去捉拿。

    原侯夫人、现今的周氏抺了脸上的泪,对着大理寺的官员试探着轻声询问:“大人,不知已有婚约的女子算不算在出嫁女之列?”

    “如果对方承认婚约,拿着信物婚书之类的前来,经核实无误,可将人领走。”

    听见官员的话,原本垂头的肖清雅抬头,目含希翼,刚张嘴想说话,却收到周氏的厉眼,转而黯然低头。

    周氏收回目光,接着道:“大人,民妇的小女许给了民妇娘家的侄子,只是民妇的娘家远在肃城,不知该如何?”

    “一同遣去皇庄,若你娘家的人前来,自可前往府衙陈情。”

    “多谢大人。”

    官员略点头,不再多言。

    瞥见了肖清雅被制止那一幕的差役出声:“你家姑娘曾偷跑过,此次遣去皇庄,我等先将丑话说在前头,若有人胆敢偷跑,那就是视皇命如无物,觉得判得太轻,一旦被抓回来,重惩之下会落到何种境地,那可就不好说了。”

    “差爷放心,民妇等人谨遵皇命,绝不敢妄动它念。”周氏说完,将肖清雅的手紧紧攥住。

    带着和离书赶来的严谨将之呈给大理寺官员,“张大人,此乃家妹与肖睿的和离书,皇上已批了同意。”

    官员过目后,又眷了一份留底,随后将之还给严谨,问道:“严小姐的嫁妆,可有什么说法?”

    “家妹的嫁妆在此之前已进肖家,自当充入国库,我只将家妹领走即可。”

    “如此也不必再同户部的人交涉,将文书备妥,便可领严小姐归家。”

    “有劳张大人。”

    一应文书办妥,严谨领着严无双向官员致谢,官员摆手道:“份内之事,不必如此。”

    严无双默默朝周氏行了一礼,转身随严谨离去。

    肖家人的目光落在严无双背上,不乏羡慕之色。肖清雅面露愤色,被周氏掐了手心,只得收敛。

    随着府中人被押走,装箱的财物被陆续抬走,原侯府的大门被贴上封条,此间的热闹才渐渐消弥。

    肖家宗族及文家人那高悬着的心终于落下,纷纷感念了一番皇上圣明。

    许府。

    傍晚,三老爷刚入家门,就被请去了松鹤堂。除了小辈,其余人皆在座。

    老太太迫不急待问:“老三,你大哥说,你姐姐一家也算在其余人等,是不是?”

    “没错。”

    觑见老太太黑了脸,二老爷赶紧插话:“三弟,姐姐一家远在安南府,不用想也知道,同羽林卫犯的事压根儿沾不上边,你就没向皇上求个情?”

    “既知他们一家没有涉及其中,为何要特意去求情?”

    一时不知如何反驳的老太太转而迁怒老太爷:“你瞧瞧你的好儿子。”

    老太爷假咳一声掩过些许不自在,“老三,你姐一家是否需回京受查?”

    “不必,姐夫虽是肖安道之弟,但从未进过羽林卫又未在衙门担过差事,又早在羽林卫事件前几月就已离京,和此事有涉的可能性不大,刑部和大理寺会致函当地衙门协查,查实回函既可。除非真有涉及,才会被遣进京。”

    “好了,爹娘,三弟既如此说,你们也不必担心了。”

    二老爷话落,就被老太太瞪了一眼,“说得轻巧,你姐姐一家难道不会因肖安道犯的事而受影响?”

    “能有多大影响?最多受点流言蜚语而已。”二老爷不以为然,姐夫一家既无官职可丢,又无子女被离被休的可能,多大点事,也就老太太非得当成大事。

    “行了,本是肖家的人,受点影响也无可厚非。”老太爷一锤定音。

    陆续押送人离京的场景既让京中百姓饱了眼福,又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添了猛料,很是满足了小人物凑热闹的心理。

    说书人及戏班子更是大显身手,将先前的风流事添入其中,充分发挥想象,各种揉合改编后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人流连忘返,接连捧场。一时间,茶楼酒肆及戏园赚得盆钵体满。出话本子的书肆也不甘寂寞,新的话本子赶印了一册又一册。

    请不起说书人的茶摊小肆干脆另辟蹊径,借由七拐八弯的出处,向客人透露一些所谓真事,譬如:某个进过肖家的菜贩亲眼所见之事、某个同肖家奴仆有来往的人亲耳所闻之事等等,也引来了不少听客,客人满足了好奇心,店主赚足了银钱,俱是皆大欢喜。

    即使京中又出了新的话题,此事的热度依然不减,实乃此次事件确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