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念一想,幼时家境与“半死不活挣钱”的说法一对照,猛然拍案。
    “惟庸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正是如此!”
    "这不就是找了个长工来使唤嘛!"
    "既要让他累死累活地干活,还得处处管着他。"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把人逼急了,逢年过节还得赏口饭吃。"
    "这么一来,他不但不记恨,反而会感恩戴德,继续卖力干活呢!"
    朱元璋说到这儿,自己都觉得脊背发凉。
    他略带犹豫地望向胡惟庸:
    "嘶...惟庸啊,这招真能行得通?"
    "那些番邦国君虽然糊涂,万一有个明白臣子点醒他们呢?"
    "到时候大明要是直接出兵,其他藩属国怕是要寒心啊!"
    "总不能再派蓝玉去收拾烂摊子吧?"
    站在一旁的蓝玉本来就在竖着耳朵听。
    闻言顿时涨红了脸。
    好家伙!
    怎么一到这种缺德事就想起我了?
    合着老子就是个专门干脏活的?
    胡惟庸却笑眯眯地摊了摊手:
    "陛下小时候可曾见过地主家的狗腿子?得了块肉就替主子摇旗呐喊那种?"
    "呃...确实见过。"
    "那不结了?要是有番邦不老实,先敲打敲打。要是还不服管教,赏旁边番邦点甜头,让他们狗咬狗不就得了?"
    "咱们当主子的,总得端着架子,哪有亲自下场的道理!"
    这话说得众人直嘬牙花子。
    好个老狐狸!
    胡大老爷这主意新鲜吗?
    半点都不新鲜!
    别说朱元璋本就是佃户出身。
    就连蓝玉、傅友德、李景隆这些人,谁家里不是良田千亩的大地主?
    拿捏佃户的手段谁不清楚?
    只不过谁都没想到,这招还能用在治国安邦上!
    "惟庸啊,这...未免有些不厚道吧?"
    "传出去多难听啊!"
    胡惟庸诧异地看着朱元璋,似乎不敢相信这话出自帝王之口。
    那直白的眼神看得朱元璋浑身不自在,恼羞成怒道:
    "看什么看?"
    "难道朕说得不对?"
    胡大老爷毫无顾忌地翻了个白眼:
    "呵呵,陛下,在场都是老熟人了,装什么装?"
    "没好处的时候您还讲究个脸面。"
    "真要碰上大便宜,您还在乎这些虚的?"
    "咱关起门来说话,就别来这套了!"
    胡大老爷一席话,彻底撕开了最后的伪装。
    朱元璋双眼圆睁,直勾勾地盯着胡大老爷看了半晌,竟无言以对。
    换作旁人,在别处说出这等言论,那绝对是死罪难逃。
    但此刻在谨身殿内,面对眼前这些人,这话竟挑不出半点毛病。
    毕竟在座诸位,与他的关系实在太过亲近。
    朱元璋气呼呼地瞪了许久,最终只能无奈地挥了挥手。
    "罢了,懒得跟你这混账计较!"
    "你赶紧给咱想个法子,蓝玉这烂摊子该怎么收拾!"
    胡大老爷闻言收起先前的嬉笑神色,郑重其事地重新翻阅蓝玉的奏报。
    良久,他皱眉环视众人道:
    "眼下有两个棘手的难题。"
    "其一,蓝玉稀里糊涂灭了番邦王室,连个后裔都没留下。"
    "这地方日后如何处置?若纳入大明疆域,该如何向其他番邦交代?"
    "若另立新王,又该由谁来继任?"
    "其二,往后是否还让蓝玉领兵出征?若惩处蓝玉,远征之事能否交由他人接手?"
    "如今海贸远征的利益有目共睹,每次出海都能带回巨额财富,谁能舍得放弃?"
    "这两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朱元璋与朱标交换眼神,父子二人皆面露难色。
    胡大老爷提出的这两个问题,确实都不好应对。
    "惟庸,咱叫你来是出主意的,不是让你来提问题的。"
    "这两个难题咱也看出来了,现在就问你打算怎么解决!"
    "给咱个稳妥的法子,咱信得过你!"
    朱元璋说得掷地有声。
    可胡大老爷丝毫不买账,抱着胳膊冷笑道:
    "哼!"
    不过他心里明白,既然被召来议事,就不可能袖手旁观。
    朱元璋这厮最擅长压榨臣子,绝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沉吟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道:
    "先说番邦之事。"
    "我倒有个主意。"
    "既然称为番邦,不如划作藩王封地如何?"
    "那地方虽在大明疆域之外,但物产丰饶,土地肥沃,粮食甚至能一年三熟。"
    "不如就分封藩王,既教化当地百姓,又能开疆拓土。"
    这个提议一出,在场众人眼前都为之一亮。
    经历过两次征战的朱元璋,如今对海外诸国已不再如从前那般一无所知。
    至少当胡大老爷提起当地物产丰饶、土地肥沃时,他不会再满腹牢地反驳了。
    此刻,他正认真思索着这个提议。
    分封藩王镇守异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