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都市:我一警察,怎么一身阴间技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四章 案件评估:疑似自杀。
    方子民点了根烟,笑着说:“全国破不了的案子,都存放在国安部的档案室里。”

    “这些案子,根据事件影响、危害程度,由高到低分为S、A、B、C、D、E六个级别。”

    “之前佛爷那案子,要是放在国安部,大概能算A级。”

    听到这详细的划分,秦霄愣住了。

    佛爷那种重大案件,在国安部才只是A级?

    那S级以上的案子,得是多离谱的情况?

    想想也合理,国安部负责全国的事务,范围大了,出现匪夷所思的案子,也不奇怪。

    沉霄了片刻,秦霄摇了摇头,翻开手中的档案。

    第一页:调研报告、死者信息。

    姓名:吴松

    年龄:37岁

    职业:兴阳广告公司编辑

    死亡时间:2022年7月6号,死在家中。

    死者状态:面容安详、面色红润,没有挣扎反抗的迹象。

    现场:除了死者外,没有他人的指纹、脚印。

    监控:当天没有外人进入房间。

    案件评估:疑似自杀。

    “看着挺正常的啊,除了死者,没有其他人参与的迹象,怎么就成了国安部的B级案了?”

    秦霄翻完第一份档案,脸上满是诧异。

    怎么看都是普通的自杀案,怎么就成了国安部的B级案了?

    “我一开始也这么想,接着往下看。”

    方子民深吸了一口烟,慢慢给秦霄解释。

    秦霄听了,把档案翻到了第二页。

    第二页:调研报告、第二名死者信息。

    姓名:刘晨

    年龄:38岁

    职业: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医生

    死亡时间:2022年8月10号,死在家中。

    死者状态:面色含笑,没有挣扎的痕迹。

    现场:除了死者外,没有他人的指纹、脚印。

    监控:当天没有外人进入房间。

    案件评估:疑似自杀。

    ……

    秦霄脸色一变,快速翻看下一份档案。

    9月3号,王平,死在家中,疑似自杀。

    10月15号,宋倩倩,死在家中,疑似自杀。

    11月1号,张名义,死在家中,疑似自杀。

    “自杀、自杀、全是自杀!”

    秦霄脸色发白,看向方子民。

    方子民没有回头,深吸了一口烟,望着前方的道路,平静地说:“没错,今天死的这个人,也是这种情况。”

    秦霄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头皮都发麻了。

    “啧!”

    现在后悔没去部队,还来得及吗。

    秦霄低头翻阅着手中的案件卷宗,只觉得脑袋阵阵发沉,仿佛下一秒就要炸开。

    他处理过的案件并不算少,无论是持枪歹徒、在逃嫌犯,还是人贩子、黑恶势力成员……每一起都是棘手的大案要案,作案手法更是诡异难测。但眼前这起案件,却让秦霄第一次体会到头皮发麻的感觉——实在太过离奇。

    到底是什么手段,能让人毫无征兆地突然死亡?又是什么方法,能在嫌疑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夺走性命?秦霄绞尽脑汁,反复琢磨过往的办案经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恐怕是闹鬼吧!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秦霄自己先笑了,紧接着又被浓浓的荒诞感包围——除了“闹鬼”,他实在想不出其他能让人凭空死亡的办法。

    “你一点思路都没有吗?”

    秦霄发呆了好一会儿,方子民那张平静的脸映入眼帘,他忍不住开口问道。心里暗自嘀咕:自己都快愁死了,方子民居然还能若无其事地抽烟?国安部的人神经都这么大条吗?

    “好奇?”

    方子民瞥了他一眼,笑了笑,弹掉烟灰说:“国安部最不缺的就是命案。经手的案子里,离奇的多了去了,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眼下这案子,看着诡异,其实算不上最离奇的。”

    秦霄听完,满心怀疑——国安部经手的案子,当真还有更离谱的?

    “不信?”

    方子民一边开车一边反问,声音平淡:“你见过母亲一口口吃掉自己正在吃奶的孩子吗?”

    这话一出口,秦霄脸色骤变,差点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

    “你见过上千具尸体堆成大桥,就为了祭奠一个疯子吗?”

    秦霄瞬间冒出冷汗,仿佛已经亲眼看到了那惊悚的场景。

    “还有……”

    方子民话音一顿,轻声说:“你见过一口口把自己吃穷,最后饿死的烟鬼吗?”

    “……”

    听到第三个例子,秦霄猛地瞪大眼睛,直接打断他:“你再胡扯,我现在就跳车!”

    秦霄脸都白了——方子民说的这些,光听着就让人发毛。吃自己的孩子?用尸体筑桥?这得是多疯狂的人才能干出来的事?

    “现在知道国安部经手的案子是什么样了吧?”

    方子民笑了笑:“见多了离谱的事,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秦霄连连点头。他总算明白,自己觉得惊悚的案子,在国安部或许只是“常规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