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一战开始准备抗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6章 混乱的代英
    圣彼得堡,这座沙皇时代留下的瑰宝、红俄的北方窗口,在1941年7月的酷暑中,却提前感受到了来自北方的凛冬寒意。拉美尔的装甲矛头,挟着征服波兰和法国的余威,以惊人的速度碾过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这新近臣服的三国土地,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便已兵临城下。与此同时,芬兰人的复仇之师也从卡累利阿地峡汹涌而出,撕毁了那份短暂的停战协议,与德意志北方集团军群形成了对这座涅瓦河畔名城的致命夹击。

    城内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梅科夫大将的指挥部里,电话铃声、电报滴答声与参谋人员急促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映射出外线阵地不断失守、防线持续被压缩的严峻态势。

    这位以坚韧着称的将领,脸上刻满了疲惫与决绝,他向莫斯科发出了“与城共存亡”的电报,但收到的回电除了嘉奖和鼓励,却鲜有关于大规模援军或物资的具体承诺。大林子内部的清洗余波仍在震荡,他手下的歌利亚和叶拉夫简直可说是互相杀疯了,他们互相的泼脏水、拆台、为了弄倒对方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只是大林子,则是依旧稳坐钓鱼台,对于托洛茨基影响近乎魔怔的他在这种关键的时候依旧还在相信国内有着托派的人在捣乱,在他的想法中不把那个隐藏的托派揪出来誓不罢休。

    这也导致红俄庞大的战争机器陷入了一种混乱与迟疑,而这短暂的窗口期,正是德意志及其盟友所疯狂利用的。

    “告诉每一个战士,每一名市民!”梅列茨科夫的声音在指挥部里回荡,沙哑却不容置疑,“背后就是涅瓦河,我们已无路可退!每一座房屋,每一条街道,都将成为德意志人的坟墓!” 红俄军队和平民正在仓促构筑街垒,筹集着一切可用的物资,准备迎接一场前所未有的残酷巷战。拉美尔的先头部队试探性的进攻已经遭遇了顽强的阻击,代价不算太高。但是让他知道了,这座城市的征服,注定不会像收拾波罗的三傻那样一帆风顺。

    然而,就在北线战火连天之际,德意志的“新秩序”却在另一处兵不血刃地扩大了版图。

    那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自愿”加入,如同一块精心烹制的蛋糕,被威利不动声色地纳入了盘中。与奥地利类似,德意志并未急于吞并其全部领土,而是以满足“民族自决”为由,先确立了苏台德地区的归属,继而通过经济捆绑和政治怀柔,将剩余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置于其保护之下。

    布拉格的斯柯达兵工厂、布尔诺的武器生产商,这些欧洲顶尖的军火制造商,没有遭到收缴,反而迎来了莱茵金属、毛瑟公司的“商业代表”。一份份巨额订单雪花般飘来,要求生产符合德意志标准的弹药、轻武器甚至坦克部件。捷克工程师和工人们惊讶地发现,工厂依旧由他们管理运营,只是客户名单的首位变成了德意志国防军。最主要的是德意志军方直接上来就交了三分之一款项作为了定金。

    事实证明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远比预想中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失业要好得多。这种“软刀子杀人”的方式,悄然瓦解着潜在的抵抗意志,甚至让一部分人开始觉得,其实留在德意志的经济圈内并非不可接受。

    相比之下,波兰总督府境内的企业主们则怨声载道。他们原本指望靠着给德意志生产低端物资和进行初级加工分一杯羹,如今却被“更优质、更可靠”的捷克产品抢走了订单。其真实原因就是这帮滑头居然敢在德意志的订单当中偷工减料、偷奸耍滑,明明需要三道工序的工件这帮家伙拿着在其他欧洲国家都算优渥的价格只加工两道就交差了,换作你是老板你会愿意这种搞法么?

    抱怨的信件雪片般飞向克拉科夫的总督府,但得到的回复往往是冰冷的官方辞令,提醒他们注重“产品质量与竞争力”让他们找找自己的原因,不要怪别人。

    此时,在柏林威利对这点商业纠纷毫无兴趣,他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东方的广袤土地和即将到来的与红俄主力决战上。只要能有源源不断生产出冬季所需的军大衣、皮靴、防冻液和武器弹药,谁在乎波兰工厂主那点微不足道的抱怨呢?

    能够稍微吸引一点威利目光的还是南欧的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匈牙利摄政王米克洛什·霍尔蒂的野心在德意志的漠不关心下开始一点点膨胀。啃不动跳反到德意志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这块硬骨头,他便将目光投向了资源丰富、但军力孱弱的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曾请求威利来协调双方的矛盾,但是自从威利在与丹麦的边境挖出石油后,就再也不管罗马尼亚的破事了,这破地方4个国家想弄他,威利可不想掺进去。

    因为没了德意志的干预,在这两国边境线上,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和摩擦不断升级,布加勒斯特方面频频向柏林发出抗议和求援。然而,威利的回复总是外交辞令式的“呼吁冷静与克制”,说白了就是不想管。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