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日,宋海建的加工厂竣工。
整个加工厂历时五个月十七天完成。
有大队长盯着,没人敢懈怠,所以竣工的日子比预期的提前了。
加工厂验收这天,蒲勇华、蒲长征,还有村里其他一些有眼力的叔伯爷爷,陪着宋海建一块儿过去。
“其实如果光修,还用不了那么久,中间等材料花时间多。”
建筑队的头儿一边为他们带路,一边介绍道。
“而且你们设计的图纸,和我们以前造过的房子都不一样,差点儿还走了弯路。”
宋海建设计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考虑到技术和材料的问题。
不过真正实施,却还是有些遗漏的地方。
好在加工厂最后也勉强达到了他的标准。
验收完没多久,宋海建就把加工链都搬到了厂里。
而这些日子忙着市里的事,宋海建没能出海,导致海捕回来的海鲜数量,已经跟不上消耗。
所以他又开启了专注海捕的日子。
再过几个月,他就满26岁了,目前宋海建透视眼的范围是一万八千米。
这个距离对浩瀚的大海来说,依旧是九牛一毛,想要探索海洋的奥秘,透视眼的范围还要再增加十倍、百倍。
但用来进行海捕,妥妥的够了。
这天清晨,宋海建拿上装备,来到码头。
宋生福、蒲德名,以及其他船员,比他来的还早。
见到宋海建,大家都很激动。
“船长,你可算来了,我们这段时间的收获太少了,那滋味儿真憋屈。”
“是啊,就算爆舱,也都是一些不值钱的,大伙儿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呢,就等船长你回来带我们大展身手了。”
直到现在,他们依然无法解释,宋海建是怎么能一网一个准的。
但这不重要。
只要冠上龙王爷的名头,再带给自己实惠,其实没人在乎真相如何。
况且,人永远无法确定认知以外的事情。
因此宋海建的这份特殊能力,时间一长,人们会自动找到合适的理由去说服自己。
宋海建也不必遮遮掩掩的。
他简单交代了几句,就招呼大家上船。
两艘大船在渔村码头十分显眼,而一踏上甲板,宋海建就有一种回到自己地盘的掌控感。
此刻,一万八千米以内的海洋情况,都尽在他的掌控之中。
大脑过滤掉不重要的信息,只敏锐地捕捉到几个大型的鱼群。
很快,宋海建就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确定了目标。
随着他一声令下,两艘大船开动!
“呜——”
船一声昂扬的鸣笛,驶入了浩瀚无边的大海。
出海两个小时后,宋海建让人下网。
目前在海产店里,最受欢迎的就属鱿鱼、虾蟹,其次是海鲈鱼和多宝鱼、石斑鱼。
所以宋海建出海之前,就盯上了这一堆杂鱼。
与此同时,四号船也在九点钟的方向下网捕捞鱿鱼。
在清理掉周围的杂鱼后,宋海建给四号船发送暗号,让它往十一点钟的方向前进一千三百米。
而宋海建所在的一号船,则是往两点钟方向开去。
那里,有一群东星斑正在欢快地觅食。
……
当天晚上,两艘船归来。
如今捕捞的海鲜不像以前要求高,所以想要爆舱非常容易,毕竟和黄花鱼、金枪鱼这类珍稀的鱼类比起来,现在宋海建捕捞的鱼类品种,都是很常见的。
不过其中也有例外。
东星斑,清蒸非常美味,深受市民的喜爱。
宋海建让人将送往海产店的鱼分出来,剩下的就送去加工厂制作成鱼干。
鱿鱼是既可以在海产店卖,又可以做成鱿鱼干的,所以是当前销量最好的。
只是单价很低,主要是走量。
四号船的鱼舱,大部分都是鱿鱼。
还有一小半是在近海区域下了拖网,拉上来的虾蟹。
宋海建依然从渔村收购海鲜,只是赶海怎么可能天天都能捡到虾蟹?
海产店的虾蟹,基本都是靠近海下拖网捞上来的。
目前近海养殖的产业还没出现,技术并不成熟,所以海虾价格高昂。
这一小半的虾,同鱿鱼一样,是要分做两用的。
也十分的抢手。
码头上忙碌异常,除了宋海建的两艘船,还有大队的捕鱼队——现在包产到户已经在全国推广开了,所以如今的捕鱼队,和以前也不一样,基本都是像宋海建这种的“家庭产出”,然后给大队交点钱。
也是这个时候,大队长才隐约地意识到,其实他们村比那个安徽的什么小岗村,还要更早地推行“包产到户”……
只不过,干的更隐蔽,也不是用的这个名字而已。
全村的渔民,在宋海建的指引下,一边借着宋海建的东风和上海附近的商人做买卖,一边派出了村里的小伙子,走南闯北兜售海产。
相对而言,肯定是后者更加辛苦。
可如果他们能够自己打通销路,未来渔民们再也不用为卖不出去的海鲜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