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0年代大案系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9章 四大名捕,擒获贵州越狱犯—周二全(1)
    一个杀人重刑犯,在一个狂风暴雨的雨夜,成功越狱潜逃,等武警发现时,罪犯已经躲藏在30多公里之外的深山老林。

    而这一躲藏,就是九年,在这期间,越狱犯持五四手枪,土铳,炸药包,穿越村庄集镇,杀人越货,强奸山民妻女,令人震惊的是,居然还让男主人在外面放哨,事后勒走良家妇女做“压寨夫人”等等,那真是无恶不作,恶行罄竹难书。

    据数据统计,恶魔在九年期间,奸污妇女和女孩达100多人,杀40多人,警方数十次追捕无疾而终,后公安部和省厅精选赫赫有名的四大名捕,经过两年的追捕,才将其险捕缉拿归案。

    有人一定好奇,此人难道有三头六臂?到底是如何越狱的?是怎么险捕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探此案。

    歹徒其人

    此人名叫周二全,1963 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东风镇采拖村,是一名死缓越狱而长期潜逃的悍匪。

    那么,此人最初是因为啥而被判死缓?

    据资料披露周二全最初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过程如下:

    1987 年 10 月 17 日晚,在贵州省威宁县东风镇采拖村(周二全老家), 周二全时年 24 岁,平时在村里就有“横着走”的名声。

    当天傍晚,他在同村村民周某某家喝酒,与同桌的周某某(被害人,时年 22 岁)发生口角。

    争吵的起因是由一句“你算老几”升级到互相推搡。

    之后, 周二全被旁人劝开后回家取出一把杀猪刀(单刃、刃长 28 cm)返回现场后,趁被害人背对自己,连捅三刀:一刀刺入左胸、一刀刺入右肋、第三刀从左肩胛骨下方刺入胸腔。

    被害人当场倒地,失血过多死亡(法医鉴定:失血性休克)。

    作案后, 周二全并未逃跑,而是提着血刀在村口骂街,被随后赶来的民兵当场制服。

    法院当时认为,“预谋”证据不足,改为“激愤杀人”; 结合“犯罪时尚未年满 25 周岁”“认罪态度较好”,可不立即执行死刑,被判处死缓入监。

    1988 年 4 月,周二全被投入“贵州省威宁县第三监狱”服刑,编号 。

    威宁县第三监狱现已撤销,原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草海镇鸭子塘片区,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威宁设立的县级中型劳改场所,专门收押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及死缓的暴力型重刑犯。

    因1990年3月15日凌晨发生的“周二全越狱案”而一度闻名全国。

    该监狱北侧紧邻乌江上游支流洛泽河,河面宽20–40 m,雨季水深可达3 m,形成天然屏障;

    西侧不足2 km即为海拔2817 m的“贵州屋脊”韭菜坪东麓,山高林密,便于逃犯藏匿;

    南侧1.5 km是威宁县城老汽车站(今凤山大道一带),公路可通云南昭通、宣威,跨省潜逃路线短。

    监狱大门外是一条碎石县道,晴天越野车可通行,雨天泥泞不堪;

    距滇黔交界(宣威市得禄乡)直线仅45 km,但盘山路需6–7小时;

    监管区:三栋“回”字形监舍(砖混+铁栏),每栋三层,每层34间,额定关押1200人;

    劳动区设有砖厂1座36门轮窑、采石场距监区1 km、机修车间有翻砂、锻工、木工;

    监区有5座岗楼,高9 m、每楼重机枪位1挺,墙体为夯土包砖,厚0.8 m;

    内外双层围墙:内墙高4.5 m、顶设“Y”形玻璃碎渣,外墙高3 m、顶设电网(220 V/0.5 A);

    警犬队8条德牧,夜间巡逻4班倒。

    干警约130人,含内看守、外看守、管教、政工;

    武警毕节支队威宁中队派驻1个130人满额的连,负责高墙与外围武装警戒。

    那么,在如此戒备森严的高墙内,这个家伙是如何逃脱的呢?

    那时,劳改犯以“烧砖、采石”为主,因外役点采石场因地形复杂,警戒难度极大——周二全正是利用外役劳动的机会,把钢锯条偷偷埋在回监舍必经之路的砖缝里。

    当时监狱内仅有监舍走廊和岗楼有电灯,外围区域靠汽灯、马灯,雨夜能见度不足15 m,为越狱提供了天然掩护。

    并且通讯条件短缺,监狱仅有一部50门磁石交换机通往县城公安局,遇突发情况需人工转接,信息至少滞后30分钟以上。

    周二全的越狱全过程,是一场持续两年的“地下工程”。

    这家伙一进监狱,提前两年就开始踩点与准备。

    1988 年,周二全因斗殴杀人被判处死缓,关进贵州威宁县第三监狱。服刑期间,他每天都在计算逃跑路线。

    放风时,他蹲在西边墙角,用指甲悄悄抠出砖缝里事先藏好的两截钢锯条,假装无聊地来回比划,其实是在测试栏杆焊点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