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章 传教士授课
    十一月底,京城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千余名朝气蓬勃的学子从大清的各个角落汇聚于此。

    这些怀揣着梦想与抱负的年轻人们,踏入京城的那一刻,便被眼前繁华喧嚣的景象深深震撼。

    车水马龙的街道,街边林立的店铺,往来如织的行人,还有那些独具风格的建筑,一切都让他们目不暇接。

    当路过警察局时,身着制服、神情干练的警察正有条不紊地维护着秩序,这一幕引得学子们纷纷侧目。

    在他们的认知里,以往维持治安的多是衙役,眼前这般着装整齐、气质不凡的警察形象,可谓闻所未闻。

    “这些人便是警察?与咱们那儿的衙役看着可大不一样。”有学子忍不住低声惊叹。

    身旁的同伴也一脸新奇,目不转睛地打量着,附和道:“是啊,听说他们办案的法子也很新颖,和传统的断案截然不同。”

    行至刑部审判场所,里面传来的激烈辩论声瞬间勾起了学子们的好奇心。

    他们围在门口,只听得法官依据律法条理清晰地断案,控辩双方有理有据地激烈争论,心中不禁大为感叹。

    一位来自西部偏远县城的学子满脸惊讶,说道:“竟还有这样的审判方式,不像我们那儿全凭老爷决断,这里人人都能为自己发声。”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对这种新鲜事物的兴趣与思索。

    反贪局的出现,同样引发了学子们的热烈讨论。他们深知贪污腐败对百姓和国家的危害,如今听闻有专门的机构来惩治贪官污吏,都觉得十分振奋。

    “有了这反贪局,往后贪官污吏怕是要收敛些了。”一位学子满怀期待地说。

    另一位则接口道:“是啊,真希望他们能大力整治一番,让咱们大清官场风清气正。”

    考虑到学子们初来乍到,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京城的学习与生活,杨名时特意安排了专人带领他们熟悉培训场所。

    参观场地时,学子们看到略显简陋的条件,虽有短暂的失落,但眼中的求知欲却丝毫未减。

    随后的见面会上,传教士、满汉学者与学子们热情交流。

    西方传教士操着生疏的汉语,描绘着西方知识的广阔天地,满汉学者则结合自身感悟,鼓励学子们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西学。

    然而,问题还是接踵而至。

    部分学子因初来京城,生活上存在诸多不适,还有一些人水土不服。

    杨名时心急如焚,急忙找来城中名医,为水土不服的学子诊治,还特意调整饮食,以满足不同地域学子的口味需求。

    在杨名时的不懈努力与各方协作下,学子们慢慢适应了京城生活。

    十二月初一,寒风凛冽,却吹不散培训教室里学子们的满腔热忱。

    由于学子众多,一个教室难以容纳,传教士们便轮流授课。

    第一堂英语课,英国传教士一开口,那纯正的伦敦腔就紧紧抓住了学子们的心。

    大家新奇又努力地模仿着发音,此起彼伏的跟读声回荡在教室里,即便发音错误引得阵阵笑声,也丝毫未减他们的学习热情。

    算术课上,传教士讲授了整数、分数的基础运算,以及简单的比例和百分数概念,帮助学子们解决日常生活里买卖交易、田地丈量的基础计算问题。

    几何课围绕三角形、四边形等简单图形的基础性质展开,传教士通过一些直观的例子,让学子们初步建立起空间概念。

    代数部分仅仅涉及用字母简单表示数,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求解,等号“=”的运用让学子们觉得新奇又实用。

    而微积分初步知识,传教士只是简单提及,让学子们对高等数学有个模糊概念。

    历史课上,传教士主要讲述英国历史,从古代大致讲到17世纪末,像《大宪章》限制王权、资产阶级革命这些关键事件,让学子们对英国政治体制演变有了初步印象。

    世界历史部分,简单介绍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以及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兴起,拓宽学子们的视野,但内容并不深入。

    自然哲学课中,力学方面传教士重点讲解了牛顿第一定律,通过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实例,让学子理解物体的惯性。

    光学只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和简单的反射现象,像小孔成像、镜子反射等。

    天文学讲述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子们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

    化学则是列举了一些常见元素和简单的化学反应现象,如铁生锈、木炭燃烧等。

    社交礼仪方面,传教士教大家在聚会、拜访他人时如何言行得当,比如准时到达、见面时礼貌问候。

    餐桌礼仪则教了刀叉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用餐时不大声喧哗等简单规则。

    宫廷礼仪只是简单提及向皇室成员行礼的大致动作。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学子们带着满脑子的新奇知识回到住处,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培训深入,传教士讲授的知识愈发让他们的认知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