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赶海1979,海洋成为我的后花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1章 用钱砸
    第二天,1979年8月18日,鹏城渔民村的渔民农家饭堂,正式开始营业。

    这一天,对于渔民村人来说,虽然热闹,但是其实不过是以后有了吃饭的地方。

    对于那些在渔民村建筑工地上打工的人来说,这餐厅,更多的意义是可以让他舒爽地吃饱饭。

    对于周边那些渔村的渔民,还有农民来说,这里多了一个可以吃饭的地方。

    这里的价格,比内地要贵了一些。

    但是对于如今鹏城周边许多渔村的渔民来说,就不贵了。

    他们村里的土地都租出去了。

    那些港岛来的大老板,都是出资几千万租赁了未来三十年的土地。

    他们这些村民手中都有钱。

    少的千八百是有的,多的几千,上万也有。

    而在这吃饭,才多少钱?

    一顿饭不过几毛钱,奢侈一点,不过一元钱。

    这算贵吗?

    所以,今天这里开业,真的就是一家餐厅开业了。

    鹏城如今的餐厅开的也不少了。

    这不过是大一点,人多一点而已。

    没什么区别。

    但是却不知道,从今天开始,随着侯玉婷的报道,全国都知道了,什么是第三产业,什么是客户体验感。

    当鹏城电视台记者侯玉婷,同时也是陈暮特聘的‘渔民村海鲜食品合资公司’特聘的宣传部部长,对今天餐厅开业进行报道时,全国都沸腾了。

    时间回到早上。

    1979年 8月 18日的晨曦刺破鹏城天际线时,渔民村的石板路已被踩得发烫。咸腥海风裹胁着新刷的桐油味,掠过挂着咸鱼干的竹架,将饭堂门前蒸腾的热闹气息搅得愈发浓烈。

    占地超过3000平方米的饭堂外墙绘着巨型壁画——头戴斗笠的渔民在滔天白浪中奋力划桨,远处渔船上堆满银光闪闪的鱼儿,连浪花里飞溅的水珠都仿佛带着鲜味。

    “哐当!”铜制门环撞出清亮声响,饭堂准时开业。

    早已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入,安全帽与竹编斗笠在晨光里交错晃动。

    建筑工人们攥着磨破边的饭票往前挤,工作服上的汗渍混着水泥灰,在后背晕染出深色地图;

    渔村阿婆们牵着系红头绳的孙儿,竹篮里的咸鸭蛋随着脚步轻轻碰撞,发出诱人的闷响。

    最先冲进大堂的工人突然刹住脚步——330台空调吐出的白雾扑面而来,混合着饭菜香气,瞬间将盛夏的暑气撕成碎片。

    这座能容纳 3000人同时进餐的殿堂式饭堂,此刻恍若一座沸腾的城池。

    奶白色吊灯在穹顶整齐排列,将米白色地砖照得纤尘不染,人影在地砖上晃动,如同皮影戏里的热闹场景。

    每张餐桌上,青花瓷碗边缘的海浪纹与刻着“渔村食堂”的竹筷相映成趣,折成小船形状的餐巾纸里,还藏着用海苔剪出的小鱼图案。

    服务员们身着天蓝色制服穿梭其间,发梢别着的茉莉花随着步伐轻颤,宛如流动的花径。

    菜品展示区更是引得众人驻足。

    暖黄色射灯下,玻璃橱窗内蒸腾的热气在天花板聚成云雾。

    师承港岛珍宝海鲜舫的大厨们正在上演厨艺秀:白发老师傅手起刀落,清蒸石斑鱼的鱼身立刻绽开细密刀口,宛若绽放的银菊;年轻学徒抓起活虾投入沸水,转眼间红彤彤的虾群便整齐码在碎冰上,虾须还在冷风中轻轻颤动。

    最壮观的当属烧腊档口,特制吊灯将烧鸭表皮照得琥珀般透亮,油脂正顺着金黄的纹路缓缓滴落,在下方的铁盘里溅起细小油花。

    “同志,来份烧鸭!要肥点的!”穿工装的汉子把饭票拍在柜台上,喉结不住地上下滚动。

    “好嘞!”服务员笑着递上竹制餐盘,刀锋掠过烧鸭,肉片如雪花般轻盈飘落,转眼间堆成小山,再淋上秘制酱汁,浓郁的香味顿时在空气中炸开。

    隔壁国营饭店的烧鸭要凭肉票购买,还常常只剩柴柴的鸭胸肉,哪比得上这儿肥瘦相间、入口即化?

    白灼虾的窗口同样排起长队。“小妹,这虾咋卖?”渔村阿伯凑近玻璃,浑浊的眼睛盯着冰块上的虾群。

    “两毛五一份,大爷!”服务员用夹子夹起五只鲜虾,虾壳红得透亮,虾肉紧实弹牙,“您尝尝,这鲜味跟直接从海里捞的没啥两样!”

    阿伯咂着嘴掏出皱巴巴的纸币,想起县城供销社的虾罐头,不仅价格贵,还带着股奇怪的铁锈味。

    后厨里,灶台的火苗足有半人高。

    总厨陈伯系着绣着“珍宝真传”的围裙,手持长勺指挥若定。

    “火再大点!豉汁鲈鱼要猛火快蒸!”他的粤语带着浓重的顺德口音,转头瞥见学徒把青菜炒老了,立刻夺过锅铲,“菜叶要保持翡翠色,这样嚼起来才带清甜!”

    在国营食堂,青菜大多是水煮后随意淋点酱油,哪讲究什么火候?

    侯玉婷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出汗,摄像机镜头扫过欢呼着举杯的食客。“观众朋友们!这里是渔民农家饭堂开业现场!您看这满座的盛况——”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