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权倾天下,从被流放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3章 耐人寻味
    翰林院是天下闻名的大儒和名士聚集的地方,更是大梁的人才储备基地。

    大梁有着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矩。

    从翰林院出来的人,即便是不能入阁为相,将来必定会成为大梁朝廷中的名臣干吏。

    众所周知。

    萧乐康不学无术,整日只知道吃喝玩乐。

    在文学上没有半点造诣。

    相比太子和晋王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燕王萧乐康都没有任何的优势。

    梁帝却让萧乐康入主翰林院编修国史,分明是想让他在大儒和士子之中树立威望的心思。

    这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便十分的耐人寻味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沈青辰与萧乐康相交莫逆,此事整个京城无人不知。

    难怪陛下如此不遗余力的培养沈青辰。

    其实为的是燕王萧乐康?

    梁帝一封圣旨,仿佛是扔进平静湖水的一块大石,立刻在大梁朝廷中激起了千层浪。

    京城的权贵们对此议论纷纷。

    很多人突然发现。

    燕王萧乐康好像不是想象中的那般不堪……

    内阁首辅岳穆清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顿时满脸的惊愕。

    心里仿佛掀起了巨浪,让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初户部侍郎赵维桢举荐萧乐康去南阳府赈灾平乱的时候,岳穆清便觉察出来。

    沈青辰是在有意为萧乐康积累政绩。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梁帝注意到萧乐康。

    同时还能让萧乐康进入朝臣的视线。

    南阳府赈灾之事,萧乐康没让梁帝失望。

    虽然萧乐康能力有限,但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从来没有指手画脚。

    反而十分的从谏如流。

    在大梁朝臣的心里,只有善于纳谏的皇帝,才是一个好皇帝。

    通过此事之后。

    大梁的朝臣们对萧乐康的印象大为改观。

    梁帝也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子也并非一无是处……

    岳穆清心里很明白。

    沈青辰如此处心积虑的为萧乐康造势,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扳倒太子。

    本来岳穆清对此有些不以为然。

    你一个十多岁的小娃娃,而且出身寒门,身后毫无底蕴,如何能和一国太子抗衡?

    但岳穆清却万万没想到。

    沈青辰在多方谋划之下,竟然真的改变的梁帝的心意,让梁帝发了这样的一道圣旨……

    正当岳穆清感慨不已的时候。

    内阁成员谨身殿大学士李文冉,武英殿大学士罗鸿永连门都没敲,便急匆匆的进入岳穆清的房间之中。

    罗鸿永皱眉道:“岳大人,出大事了。”

    “刚才陛下给燕王殿下下旨,让他入主翰林院,负责编修国史。”

    “陛下这是明摆着想要易储啊!”

    李文冉也十分气愤的道:“太子乃国之储君,是社稷根基。”

    “即便是太子做了诸多荒唐之事,陛下也不能轻言废黜。”

    “此事关乎大梁江山社稷。”

    “岳大人,咱们必须赶紧去找陛下,请求陛下收回成命……”

    岳穆清却不以为意的笑了笑。

    “陛下只是让燕王殿下入主翰林院,带领着众学士们修编大梁国史。”

    “陛下又没说会废黜太子。”

    “你们又何必如此紧张……”

    内阁的三位重臣都是太子萧瑾墨的老师。

    这些年来,三人轮番教授萧瑾墨学问,以及治国之道。

    按理说三人对萧瑾墨都应该十分亲近才对。

    但萧瑾墨在东郊伏击沈青辰之事,的确是让岳穆清寒了心。

    这让岳穆清的内心十分犹豫。

    此时此刻。

    岳穆清也不知该不该去觐见梁帝,让梁帝收回成命……

    罗鸿永见岳穆清想要置身事外,立刻就急了。

    “岳大人,你可不能犯糊涂啊!”

    “太子是陛下的嫡长子。”

    “无论嫡庶之论还是长幼之论,太子殿下都是唯一的储君人选。”

    “太子殿下无大逆之罪,何以轻言废之?”

    “这与礼不合,搞不好会出大事的……”

    李文冉点头道:“罗大人所言极是。”

    “陛下一旦决意易储,天下法礼与伦常可就乱了。”

    “自从咱们大梁建国以来,就有不少世家大族蠢蠢欲动。”

    “若是陛下不依法度,不遵古礼。”

    “说不定会造成天大大乱。”

    “此事咱们绝不可等闲视之……”

    内阁的三位成员忠心的是梁帝。

    罗鸿永和李文冉想要保住萧瑾墨的太子之位,并没有太大的私心。

    岳穆清同样也是如此。

    如今梁国国库空虚,又处在内忧外患之局面。

    虽然太子萧瑾墨的品行不佳。

    但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岳穆清也不希望大梁会因为此事而引起动荡。

    李文冉的这番话,终于打动了岳穆清。

    “好,咱们现在就去觐见陛下……”

    内阁的三位成员刚刚有了决定。

    礼部尚书孔瑾衍,京都府尹顾正则等人联袂而来,请求内阁的三位成员一起去觐见梁帝。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