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春秋,吾为最强昭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章 吴币如刀:郑国的反制
    吴侯道:“自平王东迁以来,郑因护驾有功,日渐骄纵,甚至与天子陈兵对垒。

    以臣拒君,郑始创不忠!

    待姬忽继位,所行比其父更甚,竟席卷天下占为己用。

    自行分封,视天子为无物,此大奸大恶之人,却无人可讨,何其哀也!

    且齐鲁宋卫,尽皆为其盟,待天下扫定,分而迁之,是以仇报恩也,实为不义。

    而我大吴,随其屡屡征伐,然则论功行赏,就只给我国一个铸币为凭,寸土未可与之封。

    天下吝啬者,无有可比!

    今番遣使造访,寡人猜其必为我国兴造吴刀之事。

    且发行吴刀之权,乃姬忽亲口所授,岂能随意收回?

    寡人就在这国中等着,从即日起,铸量不变,看他郑国能拿寡人如何?”

    那官员忙道:

    “国君,俗话说,借树乘凉,树倒人散。自先君随郑以来,每得其利。

    我吴国不保郑之社稷,反伤其身,非害人乃害己也!”

    “够了,寡人不想听,寡人必要与姬忽斗上一斗,此意已决,再劝便叫汝项上人头顷刻不保。”

    那官员闻言心下一惊,只得默默请退。

    这边信使迟迟不见吴侯过来,已算出结果,随即便命人将信息传递回国。

    姬忽一看,立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看来,这吴侯是翅膀硬了,想跟寡人分庭抗礼了。”

    众臣忙问怎么回事。

    姬忽道:“寡人使者在姑苏三天,竟没见到吴侯一面,此必为吴侯有意拒之。”

    百里奚道:“吴侯之意,怠吾大郑足矣,臣请出兵来讨!”

    闻言,其他官员纷纷同意发兵,并一同劝姬忽下令。

    姬忽此刻心下嘀咕:

    的确,现在是最好的灭吴机会。

    先前自己为了夺取天下,采用外交和军事并重的原则,拉拢部分老实本分的国家,将有称霸天下之心的国家挨个灭亡。

    最后,就只剩下这些当初帮助自己的国家。

    而北方的几国,因其地理位置特殊,他也就将他们实行了迁封,为了使他们不反对,还多为他们赋予了土地。

    而南方呢,因为地理位置上较远,而又开发缓慢,就没有急着动手。

    这吴国,就是这些小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了。

    像诸越,那都是小得不起眼的存在,唯独这个吴国还可以凑合着看。

    本来,他想把吴国打造成标杆的,让大家看到后,都觉得自己不会忘记功臣。

    而现在看来,这个标杆显然是立不住了。

    于是他便下令:“传我命令,立即调兵南下!”

    恰在这时,管仲却站了出来,

    “国君且慢,臣有一策,可使吴国不战而降!”

    姬忽一听,立马道:“爱卿请讲。”

    管仲道:“此次吴币之危,乃是昔年国君给吴国铸币权所致,故根源在这里。”

    姬忽立马明白了,于是请他继续说下去。

    管仲继续道:“夫财币之权,本应收于我大郑手中,何需置于一外人之手。故臣请求将吴国的铸币权收回,祸患便可瞬解。”

    “如何收回?”百蹇二人也好奇起来。

    “既然是国君给的,自然可由国君实行,国君只要对天下百姓发一道诏书,说是我大郑即将改革货币,以前的刀币不用了,改为别的形式。

    然后将民间百姓的货币按时兑换,逾期期作废。

    这样吴国的货币将变成一堆废铜烂铁,吴国的财政也将彻底垮掉,此乃釜底抽薪之计。”

    姬忽在这个时代能听到这么好的方法,也是很开心的,但他还有顾虑,于是便道:

    “虽然爱卿的方法很好,但是天下之大,政令传下去就得月余,若是再实行此法,待天下钱币换成,岂非要等个三年五载?”

    管仲道:“国君无需多虑,我们只需要将吴国附近的货币先兑换了,这样只需两个月,就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了。”

    姬忽曰:“善!”

    于是向天下下达了更改货币的命令,首先就将这个命令传递到了与吴国交界的几个郡县。

    并且,命令当地部署军队,以防吴国偷袭。

    另外,姬忽还调集了其他地方的军队,准备也部署到吴国边境。

    毕竟他还没见过新的吴侯呢,不知道他会不会是个疯子,万一他孤注一掷要与自己拼个鱼死网破,那自己也好及时应对。

    很快,这一诏令就开始执行。

    郑国这次选用了后世流传最广的五铢钱,用以顶替曾经的刀币。

    它因为轻便耐用,使用时间长而成为最佳选择。

    姬忽其实在很早之前就研究过钱币,对后世流行于西汉以及很多朝代的五铢钱,自然是多上心的。

    它有一点好,那就是它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民间基本上无法仿制。

    而早在一年前,他就与管仲商议过这个,当时管仲说旧钱大家都用习惯了,轻易换的话,民众一时会不适应,得等一个契机。

    也从那个时候,姬忽就命管仲,负责铸造了一批出来。现在,正好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