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管仲指明方向,大家也就很快找出对策。
首先,针对这些囤积居奇的不法商人,出台法令要求他们拥有的粮食不得超过一千石。
而对于普通不从事粮食买卖的商人,则规定家中粮食不得超过二十石。
这两种,一旦家中存量超过的话,就要没收。不仅如此,还要处以罚款。
限期一个月的时间,逾期不仅是罚款,还要坐牢。
其次,对于百姓中盲目屯粮的行为,予以劝诫,城市居民家中只准留取一月所用粮食,其余均要没收。
乡里百姓可以拥有一年的储备粮,余者同等对待。
但乡里百姓的粮食官府拿走后,会登记,说是等到年底了就还给他们。
并在每月的月初,为家中粮食不足一月所需的家庭,提供粮价上涨前价格的廉价粮,也就是十斤一金的粮食。
再者,如果短期内粮价降不下来,那就启动郑国的储备粮。
只要将这些粮食投入到市场中,那么即使那些贪得无厌的商贾有再大的粮仓,也无法装得下。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姬忽早在自己接手国家之初,就每年将国家多余的粮食买下来。
每当国家粮食丰收,粮价下降时,他就买上一批,暗中囤积起来。
而过上几年,等到这些粮食储存的期限快到了,就寻一个粮食价格高的时候,将这些卖出。
当然,他不是一次性的买,而是一批一批的,这样就能保证,他那里时刻都有优良品质的好粮。
等他接手了逆流,就更加顺理成章地将其交给原繁去料理。
原繁当时看到后,就被吓了一跳,忙问他哪来这么多粮食,要拿来做什么用。
姬忽只告诉他以防不时之需,但真正的原因,他没有告诉原繁,毕竟告诉了,他也不可能相信。
那就是他小时候,曾经家中有过三个月断粮。
当时,邻居家给他们借了一些,刚够一个月,家里就将那些粮食分成三份,每个月一份。
结果一家人勒着裤带,也只坚持了两个月。
到最后,实在是没得吃了,他们就吃野菜糊糊,草根树皮也在他嘴里嚼过。
他曾经说给自己的同学听,同学表示不信,还笑着说野菜好吃呢。
而只有他知道,连续一个月吃野菜,身体会有多么难受。
从那以后,他就会给自己存粮。
等到了穿越到古代,他将这一习惯也带到了古代。
现在,随着年景越来越好,水利和更高效的工具的使用,粮食产量也翻了一番。
每年,都有很多新粮食被送入姬忽的私藏府库。
而每年多出来的到期粮,他则送给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民众。
虽是到期粮,但大家放心,拿回家里,放一年绝对没有问题。
而谁家里条件不好,自然有他的逆鳞帮他排查,他们在这一块,可做得比他的官员还要好。
姬忽本还觉得天下大定了,他们留着也没啥用了,可自从找到了这个一个用处后,他便觉得逆鳞的存在很有必要。
它的确帮了自己大忙。
而他现在的粮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算是全国的百姓都不种地了,他也能用自己手中的粮食,养活其至少两年。
这还不算这几年他新执行的制度——应灾粮了。
他规定,每个地方官府,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款项,储存一批粮食。
丰年时收入,灾年时放出,以使百姓在大灾之年能够不受影响。
也正因为有了他的这些举措,才使得郑国的上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而对于我们上文提出来的解决通胀的方法,众人一致通过了一条法案。
那就是对于冥顽不灵者,直接获罪,手中的粮食,也将全部收缴。
这是国家最后的雷霆手段,不到万一,姬忽不想用到。
前两项诏令一下,粮食价格到第二天,就开始停止不动了。
紧接着到了第三天,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暴跌。
当初涨得有多猛,今天跌得就有多狠。
甚至,跌得比涨得还快。
让某些想靠此致富的人,赔的连裤衩都不剩了。
但是好在,他们还剩很多粮食,不至于饿死。
可是,他们也只有粮食了,很多人为了跟风,甚至借了别人的钱来囤粮食,今天这样,直接让他们的生活归到了谷底。
对于此等现象,本来是应该看着他们自食苦果的,毕竟他们不贪心,咋能遭受这等损失?
但姬忽就是心太软了,他见不惯这些人这样。
于是,他下令让那些借钱的人免息,任何人都不能要求他们还利息,违者就是犯法,自然有大郑刑狱等着他们。
甚至,他还告诉那些人,可以用他们手中的粮食还债,并且,就按照当时他们买粮食的价格来算钱。
本来,那些将钱借给别人生崽的人,还在那看笑话,幸灾乐祸呢。
但一听到这么个命令,顿时叫苦不迭。
他们没想到,国家的法令就像东兴的乌鸦一样,路过的狗都得挨两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