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忽痛定思痛,他觉得,既然自己来到了这春秋时代,那就不能让华夏再走之前的弯路了。
这些天,他脑中时刻都在想着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上曾出现的危机。
他总结出来了一句话,只要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不会活不下去,那他们就不会造反。
历史上,强盛一时的国家,无一不是这样灭亡的。
在他想这些的同时,他前几天下发的政令,也开始收到反响了。
首先,手中有很多土地的大户们不愿意,他们叫嚣着要来新郑找郑公说理。
姬忽看着手中呈上来的奏折,只是微微冷笑。
对他来说,他从来不怕无理之人。
他们要来就让他们来吧,他立马批复了奏折,说是发给那人路费,让他来找自己。如果他腿脚不便,自己也可以亲自去给他解释。
结果自然是石沉大海了。
后来那官员说,那位在自己的好生安抚后,便明白了郑公的苦心,发誓再也不闹事了。
姬忽有点怀疑他是怎么做的,但他没说。
最后据逆鳞的探子传来,说是那官员派人打断了那人的一条腿,才让那人闭嘴。
姬忽简直是被逗笑了,他没有想到,手底下竟然各个都是人才。
那官员给那人说:“郑公日理万机,你敢拿这些鸡毛蒜皮的事烦他,我就让你再也张不开嘴。”
全国官员出奇的一致,都站在姬忽这边,这让他很欣慰。
虽然那人的确很可怜,姬忽也觉得对不住他,便让那官员给那人免了三年的税负,还派当地医师给那人接上了断腿。
接着奇迹出现了,那人竟然真在次年,来新郑找了他。
当他在大街上逛街时,那人扑通一声就跪在他面前,口中高呼着万岁,这让姬忽一头雾水。
扶起一看,是个精气神颇丰的老伯。
姬忽纳闷:“老伯,你为何如此?”
那人解释道:“自从国君下达了那样的政令,我们就忠心的执行。
去年夏,我们所处的地方遭遇大旱,百姓们用木桶和瓢端着水浇地,才保住了收成。要不是国君命我等将地都分给百姓种,我等就颗粒无收了。”
姬忽这才明白,原来这位是之前政策的获惠者呀。
于是连忙带他去郑宫,听他讲解家乡的变化。
交流中才知道,这位原来就是之前反对自己的人。
不禁不知道用何种表情对他了。
老伯告诉他,村子东头的李大户家里,就没有把地给百姓种,然后这一年,地里的庄稼干死了大半。
自己由于儿子不成器,家里的人口少,但先前经商买了地,所以拥有了跟那人差不多的土地。
因为响应姬忽的号召,这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往年他得花钱雇人收割种植,去年和今年,百姓都主动来帮助他了。
他现在,终于明白姬忽当初的苦心了。
姬忽勉励了老伯,最终留其在宫中吃饭,看着桌上极普通的饭菜,老伯泪涔涔地。
“国君,您就吃这个?”
一旁的宫女口快道:
“今天因为是有客人,还多加了一个肉菜呢。”
“不许乱说!”
姬忽转头瞪了宫女一眼,宫女立马闭口不言了,低头撅着嘴在那里生闷气。
“本来就是嘛,还不让我说。”
老伯连忙跪拜:
“我大郑有这样的国君,百姓幸甚,国家幸甚。”
姬忽连忙扶起,说了一句那人听不懂的话:
“吃得再好还不都是变成屎了,只要营养均衡,吃啥不是吃呢!”
山珍海味他早就吃腻了,而且他这个人是贱骨头,吃得好了,走起路来都气喘,然后浑身的毛病。
自从这样吃后,啥问题都没有,还容光焕发。
他也告诫自己的家人不要大鱼大肉,平时也要注意荤素搭配。
看着桌上的一盘豆腐,一个高仿版的红烧鱼,还有一盘青菜,老伯含着泪陪姬忽吃完了。
之后姬忽让官员给他安排住宿,并送他离开。
回到老家,那老伯就将自己在新郑的见闻告诉了身边人,他见人就说,属实给姬忽涨了一波粉。
跟老伯聊天时,姬忽发现了一个问题。
啥问题呢?那就是新生的农耕文明太脆弱了,经不起一丁点儿的天灾人祸。
于是,他命令官吏在民间征发流民,在当地兴修水利。
郑国在很多年前就有修水利的先例,对于这一块,郑国可谓是鼻祖。
历史上着名的郑国渠,就是郑公室后代带领人做的。
国家拨下去款项,专门负责这方面的事。
官府规定,每一名参与兴修水利的,按月支付工钱,并且还是提前预支的。
有了国家这个坚强的后盾,官吏们自然不怕流民耍滑头,很快,他们就将人招满了。
前后花了五年,郑国终于将全国的水利工程网,建造好了。
从此,郑国再也没有因天灾,造成百姓一年辛苦毁于一旦的情况。
而随着这些水利的建成,国家竟然多了很多上好的水浇田,新增耕地四十余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