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月亮崇拜少司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5章 静心咒
    虽说我仅仅只是走马观花,浏览过这本书中文译本的简介罢了,但我却深知其中蕴含的哲理绝非浮于表面那么单纯。长时间的名誉扫地,这绝非仅仅关乎名誉,其中所牵涉的复杂性和深度简直超乎我们的想象。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人们的行为常常受到利益的蛊惑。当有三个人以上明目张胆地与你为敌时,这绝非一场单纯的孩童嬉戏。毕竟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犹如鸟儿为了果腹而早早起身一样,人们也会为了小社群的利益而不惜以身试法。这不禁让我回忆起大学学习法学时的场景,为何在学习法学的过程中还要涉及那些充满哲学性的考试题呢?原因就在于人类社群中存在着一些连法学和哲学都束手无策的难题。而我所面临的这个棘手问题,恰恰就是如此。它是如此的错综复杂,以至于法学和哲学都对其望洋兴叹,更遑论找到解决的法门了。

    这个问题的起因宛如宇宙的起源一般,原始而神秘,那便是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然而,正因为这个难题的原始性,它恰似人性的烙印,根深蒂固,难以磨灭。无论我们拥有多少法学知识和哲学智慧,都如同蚍蜉撼树,无法撼动人性的本质。我静静地站在这槛外,望着那如霜的天空,天空一片寂寥,仿佛是我内心孤独和无助的写照。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中,有一个自称为“槛外人”的人物,你能猜到她是谁吗?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如坠云雾吧!没错,她就是“妙玉”。在《红楼梦》里,有三颗璀璨的“玉”,分别是贾宝玉、林黛玉和妙玉。这无疑是作者曹雪芹的神来之笔,那么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至少表明在诗文领域,妙玉的才华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熠熠生辉,高于林黛玉。然而,尽管妙玉在文学上有着非凡的造诣,但与薛宝钗相比,她的才学还是略逊一筹。关于这一点,在《红楼梦》的前九十章中,曹雪芹就已经通过一些若隐若现的描写,如草蛇灰线般暗示了出来。实际上,薛宝钗的才学犹如深不可测的海洋,浩瀚无垠,只是她从不轻易展露。我们看到的薛宝钗总是那样温婉可人、仪态万千,宛如一朵盛开的牡丹,给人一种温柔敦厚的感觉。但实际上,她的才学就如同那被埋藏在地下的稀世珍宝,虽然不为人所见,却散发着无尽的光芒。这种低调和压抑,或许正是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女子们犹如被束缚的小鸟,往往被要求含蓄内敛,不能过于张扬自己的才华。薛宝钗深知这一点,所以她选择将自己的才学深埋于心底,犹如那冬眠的蛇,不轻易示人。如此一来,既不会引来他人的嫉妒,也能避免给自己招来无妄之灾。

    “槛外人”妙玉,恰似那超凡脱俗的仙子,遗世而独立,或许在那门槛之外,冷眼看着荣国府之外那污浊不堪的世界。荣国府与宁国府,宛如那沉重的枷锁和坚固的藩篱,将她与那尘世的纷扰彻底隔绝。然而,在这大宅院的门槛之外,虽只有无尽的空虚和寂寥,却仿佛是那闲云野鹤自由翱翔的广袤天地,是一种入定坐化般的寂寥境界,恰似一幅宁静而深邃的水墨画,令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恍惚间,我好似穿越时空,化身为妙玉,站在那槛外。眼前的天空如霜,透着彻骨的清冷。我望着荣国府那奢华却又充满束缚的建筑,心中五味杂陈。突然,一阵悠扬却又带着淡淡哀愁的笛声传来,打破了这寂静。我顺着笛声走去,竟看到一个身着素衣的青年男子,正专注地吹奏着笛子。他的眼神中,也有着和我一样的寂寥。

    我们相视无言,却好似心灵相通。在这槛外的世界里,我们仿佛找到了彼此的同类。这笛声,这知音,似为这寂寥的境界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不再只是单纯的宁静与深邃。或许,在这看似空虚的世界里,也会有意外的温暖与惊喜。而这槛外的生活,也不再只是入定坐化般的孤寂,而是有了新的故事即将展开。

    至于贾宝玉,他为何如此痴迷于恋爱呢?他似乎是那来者不拒、四处留情的风流种子。恋爱,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那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但偏偏他家财万贯,足以支撑起他那奢华的恋爱资本。然而,沉溺于恋爱中的贾宝玉,也许并不懂得老百姓一餐一饭的艰辛。他过度追求浪漫和理想化,犹如那生活在云端的仙子,显得如此不切实际。正因为如此浪漫的贾宝玉,他注定要在现实的生活中饱尝酸甜苦辣。他必然要为他那奢华的爱情付出惨痛的代价,承受他奢华生活背后的落魄与报应。毕竟,现实世界并非如他幻想中的那般美好,生活的残酷终将如当头棒喝,让他明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是如此难以跨越。

    社会歧视的种类繁多,多如繁星,然而,其本质却是那纵容犯罪的帮凶!善良是什么?在这个充满歧视的社会里,善良不过是那任人宰割的羔羊罢了!道德又是什么呢?不过是那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而已!风刀霜剑,冷酷无情,它们恰似那严厉的老师,逼迫着人们不断前行。江湖之中,人们又怎能不感慨风与月的无情呢?在人类尚未能够涉足宇宙的那个时代,宇宙中漂浮着如同飞翔的奥利匹斯山一般的天外天仙人,仿佛是那神秘而遥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