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1章 殿前显圣
    第131章 殿前显圣

    太清宫后殿今日少有的热闹,内阁诸臣都到了,还有户部尚书贺襄、左右侍郎林如海、刘泉,通州总管万乾章。

    十一月的北京已经披上银装,殿外大雪纷飞,殿内诸臣都身穿裘袍,正中以及四处角落摆放着火盆,御阶之上的隆兴帝阴沉着脸,会议照旧由首辅李嵇主持。

    首要的问题是是对事件的陈述。李嵇的视线从所有人脸上掠过,最后点了贺襄。

    贺襄应声出列,正对御阶之上的皇帝,“陛下,本次粮价暴涨实属多种因素叠合在一起的结果。

    今年南北因辽东战事粮价从年初起,粮价就高于往年。到六七月,民间去年存粮即将耗尽而今年新粮还未丰收之际,北方粮价就来到每石二两水平,经过内阁商议在七月下旬开始在市面上投放通州储粮,粮价得到抑制。

    九月起粮价走低,十月曾一度来到每石1.7两的水平,十月下旬粮价回升,到本月月初回到每石二两以上。

    在东征大军河运线被切断的消息传来前,粮食价格就保持在每石2.3两左右。

    消息传开,粮价才应声暴涨,到今日早晨北京市面的粮价是每石3.3两,这还是昨日投放了一批储粮的缘故。”

    “贺爱卿以为此番粮乱,是何因果?”隆兴帝的声音异常冰冷。

    坐在下首的李嵇听到隆兴帝将此事定为粮乱,心里一沉,静待贺襄的回话。

    “微臣不知其中详情,不敢揣度。”贺襄低头回话。

    殿内稍微有些沉寂,

    “贺爱卿不知道,那我问你,你说今年南北粮价高企是因为辽东战事,对不对?”

    “是。”

    “可为何今年九月粮价转跌,十月还有每石1.7两的低价?”

    “盖是因为到了金秋九月起今年新粮上市,暂时缓解了北方的粮荒。”贺襄小心应答,用了最明白的理由。

    “是吗?”隆兴帝一句反问,激起一片凡心。

    “回禀陛下,微臣稍有疑问,想向贺大人请教。”兵部尚书赵晏观察左右,犹豫片刻,出列问情。

    “准”

    “微臣领旨,”赵晏先是躬身,后转而面向贺襄,“贺大人,你刚才说今年南北粮价一直走高,六七月不得已通过了投放通州储粮的决定。

    我想问,朝廷通过投放储粮的形式,也只将粮价压制在每石2两的水平,而北方粮食收获对粮价的打击真的有这么大吗?

    能将朝廷费心压制的粮价打压到每石1.7两?”

    贺襄面露难色,但面对这个同年的发问却是心里高兴的,议事哪有臣子和皇帝当面打擂台的。

    方才他一句不知详情,结果殿内陷入沉寂,没有一人愿意站出来同他辩事,引得陛下出言,叫人难堪。

    所以赵晏接过担子,他高兴,但面露难色是怎么把戏配合着唱下去。

    “陛下,微臣据实回话,往年未有过。新粮上市至多使粮价下降0.1-0.2两,如此大地降幅微臣没有遇到过。”贺襄不想把方向引到这上面,于是转头又拉出一人担事,“但微臣想万大人是知道些情况的。”

    万乾章低着头站在后排,猛然听到贺襄点他的名字,心里大骂,只得出列,“回禀陛下,微臣忙于供给辽东军需,事未有全知,不知贺大人话的意思,还望贺大人点明,好叫微臣知道。”

    “万大人,今岁通州口岸的税银截止上月,九月、十月较往年大增,不知是何缘故?”贺襄一步步引导。

    万乾章听贺襄问到此处,脑中思索,最后在殿内所有人的关注中吐出情况,“回禀陛下,今年九、十月税银大增,是因为今年较往年从通州南下的商船大增,其所运货物为棉花,按商税征收税款。”

    贺襄立马接上,“陛下,这正是微臣想说的。通州口岸南运的棉花数量远高于往年,说明今年北方种植棉花的土地数量远大于过去。

    今年北方粮价高企就在于部分百姓改种棉花,造成了北方粮食缺口的增大。

    今年如此特殊,只是遇上辽东战事,并非有人生乱,如今粮价陡高,是民间不熟战事,自以为河运线切断,会重蹈覆辙,心下恐慌,造成的抢购粮食。

    只要朝廷抚平非议,澄清战事如常,再加以投放储粮,定可平息此事。”

    李嵇微微点头,这就很好了。

    但事未必尽如他愿,就在隆兴帝思索之际,户部右侍郎刘泉突然出列,大声控诉,“陛下,微臣赞同贺大人之举,今年粮乱就在于北方土地大面积改种棉花,历代以农为本,而今改粮为棉,如何不有粮乱?”

    此话一出,殿内人大惊失色,刘泉的上司贺襄猛地转头怒瞪刘泉,心下大骂不止,“蠢货!”

    刘泉被贺襄一瞪,倒是毫不畏惧,可贺襄回过头去,还未想好周转的话术,殿内惊出一语,叫端坐凳上的夏崇暗叫一声,不好。

    “照刘大人的说法,改种棉花就是动摇国本咯?”位居前列的牛继宗少有的不是洪钟鸣响,而是声若流水,潺潺不息,余韵悠长,冻杀他人。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