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意战战兢兢地端着食盒,食盒里是精心熬制的粥,这可是太子殿下特意吩咐的,要给那位“疯了”的崔明远崔主簿“败败火”。
说实话,她心里也犯嘀咕,这崔主簿疯是疯了,可有时候眼神清明得吓人,像是能看穿她心底的小秘密似的。
药园偏院,荒草丛生,凄凉得像进了《聊斋》。
柳如意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我是专业的!
要微笑服务!
“崔主簿,用膳了!”
她轻轻推开破败的房门,一股子霉味儿扑面而来,呛得她直想打喷嚏。
房间里光线昏暗,崔明远蜷缩在墙角,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嘴里还在嘟囔着什么“火回头,灯照骨,慈恩井底有旧印……”,活脱脱一个街头流浪汉。
柳如意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把食盒放在他面前。
“崔主簿,您多少吃点吧,殿下说了,您身子要紧。”
崔明远理都不理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地面,像是要把地板砖盯出个窟窿来。
柳如意叹了口气,心想:这人真是废了。
正当她准备放弃的时候,崔明远突然动了!
他猛地抬起头,一把抓住柳如意的手腕,力气大得惊人,抓得她生疼。
“你……你琵琶里的信……”崔明远嘶哑着嗓子,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焦急,“我没烧完……还有一角在慈恩庵老尼枕下!”
柳如意瞬间懵了。
什么琵琶?
什么信?
什么老尼?
她感觉自己脑子不够用了,这信息量也太大了!
“你……你说什么?”她结结巴巴地问道,手腕上的疼痛让她清醒了不少。
崔明远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失态了,他松开柳如意的手,又缩回墙角,继续嘟囔着那些疯疯癫癫的话。
柳如意顾不上手腕的疼痛
她强压下心中的震惊,故作镇定地说道:“崔主簿,您好好休息,我这就去禀告殿下。”
说完,她几乎是逃一般地离开了药园偏院。
另一边,武媚娘听完柳如意的汇报,眼神微微一眯,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慈恩庵……老尼……有意思。”
她立刻吩咐心腹:“夜探慈恩庵,务必找到那张残信!”
深夜,夜黑风高,武媚娘的心腹像一只幽灵般潜入慈恩庵。
慈恩庵里静悄悄的,只有几盏昏暗的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那心腹身手矫健,避开巡逻的僧尼,很快就摸到了老尼的禅房。
禅房里摆设简陋,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蒲团。
心腹小心翼翼地靠近床边,轻轻掀开老尼的枕头,果然发现了一个用油纸包裹着的东西。
他打开油纸,里面是一张残破的纸片,上面写着几个字:“漠北牙帐非真庭,真庭在……”字迹戛然而止,像是被人故意撕掉了一样。
心腹不敢耽搁,立刻带着残信返回东宫。
武媚娘接过残信,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字迹,她的脑海中飞速运转。
漠北牙帐……真庭……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阿史那沙!”她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位以“西域医女”身份潜伏在长安的突厥王族女子,阿史那沙。
“或许,她能知道些什么。”
武媚娘立刻派人将阿史那沙请来。
阿史那沙身穿一袭素色长裙,面容清冷,眼神深邃,充满了异域风情。
她接过残信,指尖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沉默了许久。
突然,她抬起头,“真庭不在牙帐,而在‘黑水泊’畔的‘石骨城’——那是我族古祭坛,二十年前沉入冰湖,唯有大巫知晓路径。”
武媚娘心中一震,她没想到,这张残信竟然隐藏着如此重要的信息。
“若太子想毁长孙无忌根基,我可引路……”阿史那沙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但我要的,是助我兄归来。”
武媚娘笑了,她就知道,这阿史那沙不会白白帮忙的。
“没问题。”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阿史那沙的要求,“只要你能帮太子殿下达成目的,助你兄归来,又有何难?”
李承乾召集王玄策、裴行俭,在东宫密室商议此事。
裴行俭忧心忡忡地说道:“若公开追剿长孙无忌,恐激外戚动荡;若不剿,漠北伪朝廷将借‘迎归老臣’之名南侵,这可如何是好?”
李承乾却显得胸有成竹,他微微一笑,说道:“裴卿不必担忧,孤自有安排。”
他转头看向裴行俭,吩咐道:“你以太常寺名义,发布《灯使安魂诏》:九义士已归天,灯使入地,此后凡私举蓝灯者,皆属‘伪灯’,按律当诛!”
裴行俭有些不解,这《灯使安魂诏》表面上是肃清信仰乱象,可实际上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李承乾看出了他的疑惑,笑着解释道:“此诏一出,那些打着‘灯使’旗号招摇撞骗的宵小之徒,自然会销声匿迹。而真正的‘灯’,则会转入地下,默默地为孤效力。”
这才是李承乾真正的目的——为武媚娘的“暗灯堂”扫清障碍,真灯入地,方显地下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