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如云龙颜大悦,正欲继续夸赞几句,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话锋一转,问道:
“朕听闻,今年的榜首,似乎是洛东书院的学生?”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是一愣,随后纷纷将目光投向吏部尚书。
眼神里充满了询问和疑惑。
吏部尚书连忙出列,躬身答道:
“回禀陛下,确有此事,今年的新科榜首李文才,正是洛东书院的学生。”
杨如云抚掌笑道:
“好!好!好!秦羽教导有方,实乃我大卫之幸!朕记得,当初秦爱卿与各位爱卿立下赌约,如今赌约已成,不知各位爱卿,可还记得当初的约定?”
杨如云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不少官员脸色尴尬,眼神闪烁,试图躲避皇帝的目光。
他们当然记得当初的赌约,当时他们都认为秦羽不过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
纷纷与他打赌,若是他的学生能够金榜题名,便向他赔礼道歉。
如今,秦羽的学生不仅金榜题名,还夺得了榜首之位。
这让他们这些曾经轻视过秦羽的人,如何下得了台?
杨如云看着这些官员的窘态,心中暗自好笑,他故意提高了音量,说道:
“怎么?各位爱卿莫非是贵人多忘事,不记得当初的约定了?”
这时,一名老臣站了出来,他轻咳一声,说道:
“陛下,老臣年事已高,记性确实不太好,还请陛下明示,当初我等与秦尚书究竟有何约定?”
这老臣打了个马虎眼,想蒙混过关。
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表示自己记不清了。
杨如云也不点破,只是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们。
“既然各位爱卿都记不清了,那朕就帮各位回忆回忆。”
杨如云目光扫过那些官员,说道:“各位爱卿,如今赌约已成,你们是不是该履行承诺,向秦尚书赔礼道歉了?”
众官员面面相觑,一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蔫头耷脑的。
他们心中暗骂秦羽,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向他道歉。
“秦尚书,先前多有得罪,还望先生海涵。”
“秦尚书,老夫有眼不识泰山,还请先生恕罪。”
……
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官员,此刻却一个个低下了头,向秦羽赔礼道歉。
秦羽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淡淡地接受了他们的道歉。
待众人道歉完毕,他这才慢悠悠地开口:
“诸位大人言重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是,下官以为,我大卫人才虽多,却缺乏系统的培养,以至于埋没了许多璞玉。因此,下官斗胆,恳请陛下设立皇家书院,由下官亲自担任院长,为我大卫培养更多经世济国之才!”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再次愣住。
这秦羽,胃口也太大了吧?
刚赢了赌约,转眼就想要皇家书院?
特别是礼部,这要是成了,还要国子监干嘛?!
杨如云却抚掌大笑:
“好!秦爱卿果然有远见!朕准了!朕这就下令拨款,建造皇家书院,一切事宜,全权交由秦爱卿负责!”
众官员心中虽然不忿,却也无可奈何。
谁让人家学生争气,得了状元呢?
消息传出,天下读书人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若是能进入皇家书院学习,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一时间,京城人满为患,无数读书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就为了一个入学的机会。
秦羽亲自出题,主持考试。
最终,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得以进入皇家书院。
秦羽在皇家书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他不仅传授儒家经典,还开设了算学、格物、农学、医学等课程。
甚至还请来了工匠、商人、农夫等各行各业的人才,来给学生们授课。
秦羽鼓励学生们质疑,鼓励学生们实践,鼓励学生们创新。
他说:“书院不是培养书呆子的地方,而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的地方!”
在秦羽的带领下,皇家书院迅速崛起,成为大卫最顶尖的学府。
除了皇家学院的事,秦羽又找到杨如云:“臣设立皇家书院,意在培养经世济国之才,然选材育才,需得良才美玉。臣斗胆恳请陛下,将洛东县,青州府,以及臣新设立的廉政司官员的选拔之权,一并交由臣负责。”
杨如云略一沉吟,问道:“爱卿,你可知这三处官员的任免,向来由吏部负责,你如此做法,是否会引起朝臣非议?”
秦羽答道:“陛下,臣并非要架空吏部,只是臣所求人才,需得德才兼备,忠君爱国,且有实干之能。吏部选拔官员,多重门第出身,于基层百姓疾苦,少有了解。”
“臣以为,洛东县,青州府,以及廉政司,皆是为民谋福祉之所,唯有了解百姓疾苦之人,方能胜任。”
杨如云笑道:“爱卿所言极是!朕知你一心为国为民,你所求之事,朕允了!只是,你要好生斟酌,莫要辜负了朕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