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偶尔静下来,张海洋脑子里会闪过,一幅古怪的画面。
这群穿着粗布军装,背着旧步枪的战士,却迈着后世特种部队,才有的战术步伐。
交替掩护时,永远保持三角阵型。
翻越矮墙时,先探出枪托,再露脑袋,连喝水都要轮班警戒。
这画面就像水墨画上,突然泼了道油彩,显得格格不入。
可转念一想,他又觉得这,没什么想不通的。
武器会过时,战术会迭代,但把每个动作,练到骨子里的狠劲。
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毅,把对手的心思,揣摩到极致的精明,这些才是特种兵真正的魂。
就像现在,他看着战士们,用麻绳代替攀登绳。
在光秃秃的槐树上练索降,树皮把掌心磨出了血泡,却没人吭一声。
远处传来集合号时,张海洋突然喊了声“加速”,只见最前面的战士猛地一荡。
脚在树干上轻点,竟借着反作用力,跃出两米远,落地时膝盖微沉,稳稳地成了警戒姿态。
“这要是配上好家伙...”旁边的徐正国看得直咂嘴,却被张海洋打断。
"旅长,就算只有石头,咱们也得练出,扔得比炮弹准的本事。"
话音刚落,一阵风卷着沙尘,掠过训练场,战士们的身影,在黄土里起伏。
那些不被理解的战术动作,正一点点刻进,这片土地的肌理里。
张海洋抬手理了理,肩头的迷彩作训服。
笔挺的版型,裹着他常年高强度训练,磨出的结实身板。
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线条分明的肌肉。
他深吸一口气,脚下迈着既稳健,又不失利落的步伐,一步步走进那间,气氛肃穆的指挥部。
房间里早已坐满了人,四位鬓角染霜,眼神锐利的老首长,端坐主位。
身上的气势,在灯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那是岁月与战功,刻下的印记。
周围的座椅上,还满满当当挤着各军区,各纵队的参谋长们。
他们大多穿着,笔挺的军装,神情中带着审视与期待。
这一屋子,身经百战的军人,此刻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门口。
所有人都想亲眼见见,这位传说中“特战兵王”的真容,想看看他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神乎其神。
可张海洋面对,这样的阵仗,脸上不见半分局促。
于他而言,这样的场面,不过是家常便饭,一切尽在掌握。
毕竟,他的灵魂深处,藏着来自后世的,现代特种兵王的记忆。
那些关于,特种作战的理论体系、实战技巧、战术推演。
乃至每一个,细分科目的要点与精髓。
早已如同本能般,刻在他的骨子里,任谁提问都能对答如流。
“各位首长,各位战友。”张海洋抬手敬礼,军靴跟在地面,磕出清脆一响,声音清晰有力。
接下来的时间里,面对老首长们,提出的种种疑问。
从敌后渗透的战术选择,到小规模团战的火力配置。
从情报搜集的关键节点,到战场应急的处置方案。
他都从容不迫地,一一作答。
时而条分缕析地,拆解理论,时而结合实例,阐述技巧。
尤其在谈到特种作战,于现代战争中的战略意义时。
他更是引经据典,把情报战、心理战、精准打击中的核心价值。
讲得透彻深刻,言语间透着,超越时代的洞见。
起初,几位纵队参谋长,还只是抱着观望的态度。
可听着听着,眼神里的审视,渐渐变成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交换着眼神,提问也愈发深入。
从复杂地形下的通讯保障,到多兵种协同的衔接细节。
甚至涉及到,如何在劣势装备下,实现以弱胜强的极致战术……
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一个比一个触及核心。
但张海洋始终 气定神闲。
他时而侃侃而谈,用清晰的逻辑,梳理复杂的战术逻辑。
时而拿起桌上的沙盘模型,戴着战术手套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精准的路线。
演示兵力部署的精妙之处 ,偶尔遇到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也只是稍作沉吟,便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
那身沾满硝烟气息的迷彩服,与他话语中,透出的专业底气相互印证。
让在场所有人,都暗暗点头,这“兵王”的名号,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这场紧凑而激烈的 ,现场问答与答辩,如同一场,含金量十足的实战检验。
让张海洋“特战兵王”的名号,彻底落了实、扎了根。
在座的四位老首长,交换过眼神,眼中的赞许,与决断愈发清晰。
当即拍板定音,要将张海洋这套,特种作战训练模式,在各大军区,与纵队中全面推广铺开。
而他,将担任全军特种作战,培训的总教官。
亲手为队伍,锻造出更多精通各类战术、能适应复杂战场的全能尖兵。
听到这道命令的瞬间,张海洋胸腔里,猛地涌上一股,难以抑制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