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他是奸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 准备下山
    “为了防止奸细混入,山上会对每一个入伙的人员,查验身份信息,容不得一点差错。我以前说自己是个孤儿,记不起自己家了,明显欺骗了山上审查人员,我怕追责。”

    苏瑞点了点头,“放心,我会给你保密的。”

    为了适应山上的环境,苏瑞动用手中的权力,给于平找了一个独立的小院,供他父子居住。

    这样,父子也可以天天住在一起聊天了。

    随着苏瑞的到来,张信在制定策略上,开始有了顾忌,开始重点考虑苏瑞的感受。

    如果某件事苏瑞反对的激烈,他就会做一些修改。

    但在某些事上,张信会坚持原则,不肯让步

    比如山下起兵的事。

    张信把此事看的特别的重要,把中原看做是自己丢失的家园。家园被人抢走了,作为一热血男人,这口气当然咽不下,当然有必要从侵略者手里夺回来。

    认为他们一口气在山上待了几十年,受尽苦难,就是为了回到中原,再次成为那里的主人。

    只是他们的实力不够,自信力不足,所以打回中原的机会才错过了一次又一次。

    为此,多少个夜晚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认为今生怕再也没机会回到故土了,复国的计划,怕要成为泡影了。

    现在吴三桂发生的三藩之乱,又一次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如果他们再不把握,并努力跟进,怕要永远困在这大山里了。

    这次他信心十足,除了借三藩之乱的东风,还有就是和几支野战部队取得了联系。

    在他巧舌如簧的游说,和金钱的引诱下,这些人开始答应合作。

    自然,这些是已经确定了的,他还有一张更大的底牌,正在争取中,如果成功,那才是王炸级别。

    那就是手握重兵的李标,其驻地己被他摸清,现在的驻扎地十分的敏感,位于北平通山。

    那是通往京都的咽喉之地,离紫禁城只有几十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在和三藩作战的关键时刻,康熙没有把这样一个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拉到前线作战,而是把他们调到京师,名义上是重用了这支部队,用他们守护京师。实际上,却透露出对这支部队的极度不信任。

    原因是这支队伍,曾和吴三桂有过亲密合作,后来虽然从吴的所属部队中分化出来,独立成系,但李标曾经是吴三桂的一名手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吴三桂封王后,二人经常保持着书信联系。

    后来吴三挂造反,首先想到的便是李标。

    那时李标驻军湖南,手下有两万精兵。

    吴三桂希望他起兵响应,并许下了丰厚的条件。

    答应取得天下后,将把湖广割让给他,让他自立为王。

    条件很诱人。

    但李标接信后,迟迟未见动静。

    后来这封信便到了朝廷手里,连同李标的一份奏折,一同摆在了康熙的案头上。

    信中摆明了自己的态度,绝对忠于朝廷,拒绝与叛军合作,此举令康熙大为满意,官职直接提升一级。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康熙,并不那么好糊弄。

    接到李标转来的信后,康熙和其幕僚立即进行了分析。后认为,这个信在他手里好长时间了,之所以到这个时候才交上来,这期间,李标也在犹豫。

    想把利益最大化,看投奔谁才最合适。

    最后还是觉得留在康熙阵营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但自己与吴三桂的关系并不是什么秘密,考虑再三,他就把这封信献了出来,以表示自己态度。

    这当然不能消除康熙对他的疑心,于是便把他的部队借故调到了河南。

    在这儿,康熙略施小计,以借调的名义,从李标手中抽调走了一万精兵,极大减少了其拥兵自重的威胁。

    然后,又把他调到了京城驻防。

    名义上是镇守京城,实则是便于监视。

    几经折腾,李标手下还剩八干兵马,大伤元气,已没有和朝廷讨价还价的本钱了。

    张信是最近才得到这个消息的,他想通过方静策反李标的想法,更加坚定。

    他已经向山下派了好几拨人马。

    张龙也马上要下山,他肩负的任务比较重。

    他要在中原众多的分舵之中,选一处最有实力,最忠诚的地方,选为兵变总部。

    一旦确定这个地方后,将对这个地方格外照顾,要从外舵调派兵力,以保证这个地方的安全。

    然后开始从卧龙山往下运送财物,公主和山上一应重要人物,也要下山,直等发动兵变,以壮声威。

    这几天,张龙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准备,忙的不可开交。

    这天,他来向公主辞别。

    公主已经知道,张信这次是下了决心的,是一定要起兵了。

    这些天,山上的一些头面人物,每天都在开会,磋商研究最佳行动方案,模拟战争行程,有时一忙到深夜。

    马武主管的机密处,也开足了马力。

    在平时,收发情报的人,很清闲,几天接收不到一条来自内地的情报。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