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四十七章 姜木匠刹扣
    建国初,华夏人均预期寿命不过三十五岁,那时候老头儿、老太太都很少见。

    到88年这时候,华夏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六十七八岁。

    上岁数的人,想法和年轻人不一样。就像邢三,他总说上岁数的人晚上上炕睡觉,脱下来的鞋第二天能不能穿上,那都是两说。

    所以这年头,五十左右岁的人,就都着手准备后事了。

    国家提倡火葬,但不是完全禁止土葬。林区一直到赵军重生那时候,也都是土葬。

    到年纪的人,寿衣、寿材都是提前就预备好了。这个不忌讳,很多人甚至连自己坟地,都是亲自进山去选。

    解臣家那边虽然是农村,但也不禁止土葬。只不过不挨着山,只能埋在自家田间地头。

    这些年还好说,讲究“好男不贪坟头土”,意思是种地的时候,庄稼别种得离先人坟茔太近。

    可等二三十年后,人把钱看得越来越重要。再一个,那时不少农村人都搬到了城里,自家地都租给别人种,包地的人还会惯着你那个吗?

    所以,到那时候还农村土葬的就很少了。

    但眼下这时候,农村老人去世,还都是埋在自家地头。如果火葬,儿子、儿媳会被乡亲们视为不孝。

    按理说,就解孙氏这个年纪,寿衣、寿材那些她早就该准备了,可她到现在还啥都没有呢。

    但这并非解家儿女不孝顺,早在十多年前,解臣他爸死后,解忠就跟两个妹妹就研究给解孙氏准备装老衣服和寿材。

    因为他们父亲走的突然,而且四十多岁就没了,当时家里啥都没准备,让解忠很是手忙脚乱。

    所以解忠就说早晚都得用,干脆提前准备着。

    这种事在这年头的农村、林区,根本不算忌讳,更谈不上不吉利。大多数的人家,儿女给准备这些,老人才高兴呢。

    可解孙氏她就不是一般的老人,在得知此事后,解孙氏大闹一场,非说解忠兄妹三人盼着她死。然后捡起了被洒在外屋地灶台周围的耗子药,说是要与解忠他爹同去。

    这给解忠兄妹吓坏了,好一顿哄解孙氏。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让解孙氏发现了耗子药的妙用。

    从那以后,解家再没人敢提给解孙氏准备那些东西的事了。而解孙氏这人心也大,整天就琢磨吃喝,再加上她身体不错,比她儿媳妇刘兰英都壮实。她不干活是不干,真要让她出力的话,一百斤土豆子她都能扛着走。

    所以,解孙氏从来没想过给自己准备寿衣、寿材。

    可眼下看老太太和邢三激动的样子,解孙氏不用问也知道那暴马寿材是好东西。

    既然是好东西,那别的老头儿、老太太有的,解孙氏就也想有。

    再一个就是,解孙氏看赵军对邢三和老太太的态度,让她有些感动。想到赵军和那二老没有血缘关系,都能这样为他们着想,而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二儿子,竟在一旁无动于衷。

    解臣也是心大的主,这点他就随解孙氏。此时的解臣,完全没有注意到,他妈是以什么样的眼神在看他。此刻的解臣,只看着赵军和邢三、老太太的互动,感觉这一幕太有爱了。

    就在这时,解臣感觉有人怼自己后背。解臣一回头,就见李彤云抬下巴往旁一点。

    解臣顺着李彤云指示看过去,正对上他妈一张黑脸。

    解臣一怔,下意识地往旁躲了两步。而解孙氏看解臣不但不表态,反而还躲着自己,当即便张嘴就骂:“俏丽哇的!”

    众人:“……”

    “你干啥呀,妈?”解臣感觉冤枉,而解孙氏怒视他,道:“你特么也不说给你妈张罗、张罗这些东西,还得我自己张罗呀?”

    “你不是……”解臣刚要说什么,却被刘兰英给拦下了。

    “妈,你别生气。”刘兰英上前安抚解孙氏,道:“这事儿不赖小二,应该是我跟解老大给你准备。完了你就放心吧啊,我们给你安排明明白白的。”

    听刘兰英的话,解孙氏脸色瞬间好了不少,只是仍瞪了解臣一眼。

    解臣再傻,这时候也知道该怎么做了,他忙对赵军道:“军哥,你跟那宋队长说前儿,看看给多带几棵呗。”

    “行。”赵军笑着应了一声,然后对解臣道:“他那边找着好材,完了你自己拉去哈。”

    说最后这句话时,赵军给解臣一个眼色,解臣当即心领神会,道:“军哥,那没问题。为了我妈,我就是扛,我也给它扛回来。”

    “哈哈哈……”解臣的话,逗乐了大伙,解孙氏满脸笑容地骂道:“去你妈蛋的!”

    ……

    今天晚上赵家的伙食很简单,一个红焖肉,一个白菜炖粉条,就两个菜,用两个大盆装着上到桌上。

    没办法,这个时候东北能吃的东西太少了。秋天储存的白菜、萝卜、土豆子、大葱都吃差不多了,酸菜也早都见底了。

    鸡、鸭、鹅这时候陆陆续续开裆下蛋,能零星捡几个蛋,家禽肯定是舍不得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