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元情诗与剑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3章 你诗写得像王维!
    看到岭南群英纷纷调转枪口,改为支持自己,陈成发出了快慰的大笑!

    想不到啊想不到!

    路大诗师也有今天!

    当初我登门拜访,你家下人说没有诗士七段不接受,有了诗士七段也只能集体求访。

    现在呢?

    众口一词,你输给我了!

    你还拽嘛?

    那天我俩比试,你看情形不对,拍拍屁股走人!

    今天现场这么多见证者,你还好意思装什么事没发生,快乐地逃之夭夭吗?

    既然输了的话,那我可就要提升一段,来到大诗师三段!

    你则降低一段,变成大诗师二段!

    从现在起,我就是岭南段位最高的大诗师!

    没想到吧?

    四位大诗师的最后一位,七律大诗师平鸿轩,小陈我还没有跟他打过照面——

    结果对方现在却已经不如我了!

    因为他和路承允一样,现在都是大诗师二段了!

    能不能和陈成我比,要比的话怎么比,都要看陈某人的心情了!

    假如平某人想要“以下犯上”的话,也可以!

    除七律以外任何诗体,你随便选!

    嗯,这么说的话,显得陈大诗师我有点怯懦,还是要说,五绝七绝五律排律——七律,随便哪个文体,陈大诗师我都可以指点你!

    “喂喂!”陈成正浮想联翩着,被七少唤回了现实。

    “咳咳。”陈成也反应过来,路大诗师还没有表态呢。

    不过,表态不表态也没有关系,公道自在人心,看看周围观众们的反应,再看看你们那边被揍得像熊猫一样的虞纯,还用多说嘛?

    “曾以新诗写,还同故卷看!

    岂无灌顶想,念我未佛缘!”路承允忽然自顾自地念了四句诗,颇有几分惆怅。

    曾经用最新潮的诗风来歌颂佛陀;

    也曾在佛经的故纸堆中寻找佛的踪迹;

    谁说我没有过被“醍醐灌顶”的想法呢?

    想必我还是没有佛缘吧!

    路大诗师的诗令人格外诧异!

    不光陈成、七少、路人,包括五律派弟子们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路承允这话说得好像是……

    在佛法上也承认输给了陈成!

    单单只是诗本身的质量还好说,毕竟路大诗师的题材受限,吃了亏;

    陈成投机取巧,把一首纯粹的写景诗硬要塞进了满满了佛法!

    可是现在路大诗师甚至说,自己在佛法上也技不如人!

    这是多么让人不可思议!

    路承允哎!

    始安城中诗艺最高,佛法最高的大诗师哎!

    怎么会在两个方面同时输给一个昨天还名不见经传的人!

    而且还承认地这么干脆!

    面对弟子们的不可思议,路承允笑了笑:“如他这一番的禅理,为师似乎在一位泰斗身边听过一样的。”

    众弟子问道:“哪位泰斗?”

    还能有谁?

    王维王摩诘!

    王维老师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最为出名。

    但是他的诗里,不光光只是风景写得好,那些看起来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具有超逸美的诗作,其实景物不一定就是他亲眼所见(这与孟浩然老师不同),而是经过他精心编排了。

    但为什么是这样排布,而不是那样排布,或者如同自然界本身的样子——

    那就是因为他要展示他佛法的修为。

    甚至他也不是有心的,只是佛理禅机已经透入了他的骨髓,所以自然而然地挥发出来了!

    “去年王侍御来岭南的时候,你们可知道姜有望先生是如何评价他的诗作的?”路承允问道,然后自己回答道:“句句见佛心!”

    五律派弟子们讶然。

    陈成也忍不住微微点头:这位姜有望先生还真有点门道!

    王维老师的是,除了苏轼对他的评价格外出名,另外一位大家,王士禛的评价也非常精到。

    王士禛论诗主“神韵”:“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指出”(《带经堂诗话》),所以他格外推崇王维,的“无迹可求”、“兴象传神”,称颂王维诗“兴会神到,自然高妙”(对孟浩然诗的评价则是“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

    而他对王维老师的《辋川绝句》评价“字字入禅”,与姜有望先生说“句句见佛心”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心经》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认为色空不二。色,是有颜色、有形状态的物质现象,是呈现在众人面前的万事万物;空,是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的一潭死水式的断灭空、顽空,而是指所有事物都是各种因缘和合而生起,不能离开其他事物独立存在——

    这种不能脱离其他事物存在的特性就是空性!

    参禅是要由色悟空,通过纷纭的现象去证悟空性。

    空性就在色相纷纭之中。

    王维老师说:“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执着于空,执着于色,都是漫无着落,不能到达涅盘彼岸,只有将两者圆融起来才是透彻的禅悟!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