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官场:组织干部沉浮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0章 探源遇障,文途坎坷
    清河县的清晨,薄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一辆低调的黑色轿车驶入桃花坞,停在了一片残垣断壁前。

    陆一鸣和唐晓婉从车上下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头一沉。

    曾经繁华的桃花坞,如今只剩下几栋摇摇欲坠的古建筑,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断裂的梁柱、剥落的壁画,无一不在诉说着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疏忽。

    “这…这就是桃花坞?”唐晓婉难以置信地望着眼前的景象,语气中充满了惋惜。

    陆一鸣眉头紧锁,他拿出相机,仔细地拍摄着眼前的景象,记录着这片即将消失的历史文化遗迹。

    “比预想的还要糟糕。”他沉声道。

    随后,他们走访了当地几家文化企业。

    在一家古色古香的茶楼里,陆一鸣见到了王化成,一位身材魁梧,言语豪爽的当地文化企业老板。

    “陆干事,唐干事,欢迎欢迎!”王化成热情地招呼着,为他们沏上香茗,“尝尝我们清河的特色茶。”

    寒暄过后,陆一鸣开门见山地谈起了桃花坞的现状。

    “王老板,您对桃花坞的情况怎么看?”

    王化成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茶杯,“唉,别提了!桃花坞以前可是我们清河的骄傲,现在……哎,说多了都是泪啊!”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不是我们不想保护,实在是力不从心啊!投入大,回报少,政策支持又不够,我们这些企业也是有心无力啊!”

    陆一鸣静静地听着,他知道王化成说的都是实情。

    文化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才是首要目标。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茶楼外传来:“谁说桃花坞没人管了?”随着声音,一位身穿粗布衣衫,精神矍铄的老人走了进来。

    他鹤发童颜,目光如炬,手里拄着一根斑驳的拐杖。

    这位老人正是清河县着名的民间艺术家陈艺,他一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清河的传统文化。

    “陈老!”王化成连忙起身,恭敬地问候。

    陈艺摆了摆手,径直走到陆一鸣面前,“我听说两位是从市里来的干部,是来考察桃花坞的吧?”

    陆一鸣点点头,站起身来,“陈老您好,我们正是为了桃花坞的事情而来。”

    “桃花坞的修复,我愿意出一份力!”陈艺语气坚定,眼中闪烁着光芒。

    “我祖上三代都参与过桃花坞的修建,我手里还保留着一些当年的图纸和工艺,只要有人肯支持,我就能让桃花坞重现昔日的光彩!”

    陈艺的这番话,让陆一鸣看到了希望。

    然而,接下来的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陈老,您的一片赤诚令人敬佩,”陆一鸣语气诚恳,“可是,修复桃花坞需要大量的资金,还有专业的修复人员和材料,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陈艺叹了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这时,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他是清河县文化馆的吴学理,对本地文化颇有研究。

    “陆干事,唐干事,我这里有一些关于桃花坞的历史资料,或许对你们有所帮助。”吴学理说着,从包里掏出一叠厚厚的资料递给陆一鸣。

    陆一鸣接过资料,仔细翻阅起来。

    然而,越看他的脸色就越难看。

    这些资料虽然详尽,但却暴露出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清河县的许多文化资源,包括桃花坞的一些建筑风格和壁画图案,竟然被其他地区盗用,并且申请了专利!

    “这……”陆一鸣难以置信地望着吴学理,“这些资料属实吗?”

    吴学理苦笑着点点头,“千真万确。这些年,我们清河的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很多东西都被别人拿去注册了专利,我们反而成了侵权者……”

    王化成气愤地拍着桌子,“岂有此理!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盗窃!”

    陈艺的脸色也阴沉下来,他拄着拐杖的手微微颤抖。

    陆一鸣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

    他意识到,清河县的文化保护工作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和棘手。

    就在这时,一个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男子走了进来,正是负责文化产品推广的郑市。

    他扫了一眼众人,脸上带着一丝轻蔑的笑容:“哟,都在呢?讨论什么呢?这么热闹。”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陆一鸣手中的资料上,“怎么,还在研究那些破烂玩意儿?我早就说过,那些东西早就过时了,根本没有市场价值……”

    郑市轻蔑地一笑,伸手掸了掸身上并不存在的灰尘。

    “陆干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执着于这些过时的东西只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我们应该专注于开发能够产生真正经济效益的新文化产品。”他说着,掏出手机,炫耀似的展示着一些花里胡哨的文化创意产品,“看看,这些才是未来!这些才能吸引年轻人,才能带来市场!”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