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琳琅视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章 全球华人联动 西方各国臣服(一)
    华人(Ethnic Chinese),即“中华人”的简称,在古代是指汉族 ,现广义指中国人以及具有中华民族血统加入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人。“华”是中国的古称,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华人称为“侨人”和“侨士”,外籍“华人”之称谓从“华侨”演变而来。

    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宋以前,移居国外的华人,没有固定的称谓。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对外贸易的扩大、交通的发达,移居国外的人数急剧增多,他们多被居住国的人民称为"唐人"。明清时期,也有的称为"华人","中华人"、等。

    “中华”一词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天文经星?中宫》:“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以“中华”一词为我国的通称自汉代开始。“中于天地者为中国”(扬雄),“中华”一词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被使用。

    南朝宋谢灵运《辨宗论?问答附》:“良由华人悟理无渐而诬道无学,夷人悟理有学而诬道有渐,是故权实虽同,其用各异。” 唐 许浑 《破北虏太和公主归宫阙》诗:“恩沾残类从归去,莫使华人杂 犬戎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幸?滇南异产》:“夷人珍之,不令华人得售。”《恨海》第七回:“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

    海内华人:居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等传统中国固有领土之上的华人。

    海外华人:移居国外的华人及其后裔,“海外华人”有时被简称为“华人”,但语境中须有“在中国以外”的情形才准确。

    华裔:取得中国(含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以外国家国籍的华人后裔在法律意义称为华裔;华裔本身同属于海外华人的一部分。

    华人大部分能说汉语,在东亚地区,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之中的华人(或中国人)普遍能说汉语(包括汉语方言),也能阅读汉语。在亚洲以外,除第一代华人移民外,大部分第二、三代的华人(包含混血华人)都甚少能阅读汉语,或只会说汉语口语而不会阅读,甚至完全不懂汉语,只能以该地区的语言作沟通。

    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大体是以方言为基础,国语和当地民族语兼用,逐步形成多语并用的局面。海外华人中,以国语为母语的人并不多,华人社会更多使用的是闽南话、粤语与客家话。

    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典型的互惠型的社会关系。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而这种联系里面的情感被称作“感情”。华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在华人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面子的概念和其它一些与东方人的文化有关的概念。例如与佛教有关的概念“缘分”就是其中之一。亦因此影响了华人对事情及人物的观感,往往以利害关系来判断事情好坏。

    和其他民族、社会习惯于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比喻大小箱子关系的观点为不同,华人更趋向于把社会关系比喻为“网”。因此,华人评价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好坏是亲疏远近而不是里外。

    “汉人”一词专指华夏族,并被赋予“汉人”的含义始于汉武帝在位中期,到了隋唐时,由于帝王将相的励精图治,而逐渐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于是又出现了用“唐人”指称汉民族的新称谓。唐人一词的源自唐代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从隋炀帝大业和唐太宗贞观开始,逐渐的拓土开疆,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西北地区城邦国家和游牧部落联盟称隋高祖杨坚和隋世祖杨广为圣人可汗,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和武周之治,到了唐玄宗开元之治时,国威更加繁盛,远近各国都派人前来进贡。从此世界对大唐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称,如“唐字”,“唐山”等等,这种情形延续至今。日本到丰臣秀吉时代还叫中国唐土唐国。

    最初称汉民族为“唐人”的是《沈下贤文集》中称:“自翰海以东,神鸟、敦煌、张掖、酒泉,东至于金城、会宁,东西至于上郢、清水,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生为戎奴婢。《新唐书?吐蕃传》刘元鼎出使吐蕃经过兰州时,所见“兰州地皆粳稻、桃李榆柳岑蔚,户皆唐人。见使者麾盖,夹道观。”元代《岛夷志略?序》中记载:“自时厥后,唐人之商败后,外蕃率待以命使臣之礼。”《明史?外国真腊传》:“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清代《池北偶谈》: “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逻罗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