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不少人突然意识到,过往对异位骨化的了解可能出现了误区!
传统观点认为,异位骨化复发是因为切除不够彻底。
然而……
许秋这台手术中的病理过程却显示,成骨前体细胞在切除后 45 分钟内就开始了迁移!
这意味着,可能不只是因为切除不够彻底。
切除这一操作本身,就会导致复发!
因而,这让学术界对异位骨化的认知上升了一个台阶。
原本临床只关注切除的干净程度,而往往忽视了防护屏障。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
临床上目前没有针对异位骨化切除后的完善防护机制。
但如今,许秋这台手术算是补齐了这一短板。
三重屏障协同效应的出现,让异位骨化的防复发终于走上了正规!
而且,论文中还提到了具体的数据!
事实上,这是许秋结束了田灵的手术之后,在研发多发性硬化新药的过程中,顺手完成的实验验证。
经过动物实验验证……
三重屏障体系中,如果单用局部唑来膦酸,复发率能降低至 8.2%。
而再加上 IMRT 放疗,这个概率再度下降,只剩下 3.1%。
而若是把胶原膜隔离也算上,此时依旧能降低,只剩下 1.7%!
可以说,许秋用完整的实验说明了这三重防护的重要性!
而且不止于此。
许秋还给出了更详细的作用机制。
比如局部唑来膦酸,能够防复发的原理便是可以抑制 RANKL/OPG 信号轴。
而 IMRT 放疗,则是能够靶向清除 CD90+间充质干细胞。
至于胶原膜隔离,也是最直接的,它能阻断 BMP-2 与宿主组织接触,没有接触自然就难以复发了。
而对比三重防护之后的 1.7%复发率,传统单用放疗复发率 35%!
这差不多是二十几倍的概率了!
这一刻,学术界很多人都振奋。
尤其是骨科。
“许院士真的吊……顺手给极重度烧伤病人做个异位骨化,结果把异位骨化切除这一领域的短板给补全了!”
“什么时候来我们肛肠科顺便做个手术?”
“这台手术可能会引发临床实践的变革!三重屏障体系应该会成为异位骨化防复发的金标准了!”
“……”
影响力持续在发酵。
当《临海大医》这一篇论文彻底进入全球视野,各地都有了反应。
国内的医师学会,直接将异位骨化列为“烧伤后下肢肿胀首要鉴别诊断”之一。
而在此之前,学术界内很少将极重度烧伤与异位骨化联系在一起。
此外,烧伤外科协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凡是烧伤面积大于百分之三十的患者,都要常规进行 ALP、骨钙素的检查。
这是提早发现异位骨化最重要的指标。
可以预见,从田灵之后,再有烧伤后骨关节异常的病人出现,医生几乎不会再误诊了。
毕竟第一时间就能联想到异位骨化,也就能早期发现早点治疗。
而误诊率的降低,带来的就是病情的可控性提高!
若是以往,病人可能要等到异位骨化晚期才终于确认,到时候恐怕只能做关节置换了。
但如今,早期就能发现问题!
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这一疾病后续病人的命运了。
……
风波还在持续。
不过临医这边却已经恢复了平静。
许秋一如往常,照旧坐诊、查房、做手术。
偶尔也会开一两个会。
到他这个位置,其他的院士基本上都是会议应接不暇,根本找不到一丁点空余的时间。
今天某个委员开会。
明天哪个协会需要院士去拍板。
后天又有什么机构挂牌成立需要院士出面……
但,这些对许秋来说都根本不存在。
他向来不搭理无关紧要的事情。
也对所谓的人情世故并不感冒。
因而,事实上能牵绊住他的事情几乎没有。
甭管什么委员,就是大夏卫健委主任委员来了,撞上了许秋的手术也得吃闭门羹!
而这,也让许秋能够将所有的精力放在手术和科研上面。
真正纯粹地作为一名医生、一个学者。
事实上,能做到这一点的极少。
爬得越高,受到的限制反而越多。
比如一个普通的小医生。
即便有编制,去任何地方都很自由,即便是出国,打个申请也就行了。
没编制的话就更加无拘无束了,甚至都可以随时跳槽……
但,随着身份的提高,就完全不一样了。
到了主任医师,已经是省内重点关注的珍稀资源。
省内会想尽办法留住主任医师,防止高端人才外流。
而再往上,杰青、三大奖得主,以及最终的院士……
到最后这一层,已经是全国都关注了。
而也因此,很多院士往往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