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不能忘却的19765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9章 个军的大盘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划分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区,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

    1950年8月,野战军番号已全部撤销,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志愿军不是来自五大野战军,而是六大军区的部队,但人们还是习惯于以五大野战军来划分。

    比较特殊的是华北野战军。

    1948年5月1日,党中央正式在西柏坡办公,中央前委、工委、后委即行撤销;

    5月20日,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

    5月27日,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

    华北军区成立后,原晋冀鲁豫第8、13、14纵队列入华北军区建制。

    5月到7月,又以原晋冀鲁豫的二级军区太岳军区部队组建了第15纵队。当时,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军区下辖华北第一、第二兵团,全区部队42万余人,民兵110万余人。

    1948年8月,组建了华北第三兵团。

    从华北军区成立的初衷看,主要承担的是与傅作义和阎锡山部队作战的任务。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下发《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以地区命名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并规定了兵团、纵队、旅、团的番号。由此,就有了四大野战军的说法。

    1949年1月15日,军委下达《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原西北野战军改称为第一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将原中原野战军改称为第二野战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将原华东野战军改称为第三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将原东北野战军改称为第四野战军,由林彪任司令员。

    同时还将原华北军区的部队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由聂荣臻担任司令员,作为直属军委统帅战略机动部队。

    华北三个兵团直属军委指挥,用于战略机动,策应其他战略区的斗争需要。

    1949年3月,中央机关迁往北京。不久,华北野战部队解放太原,华北再无大的战事,第十八、第十九兵团西调一野,仅留第二十兵团守卫京津重地。

    各野战军下辖兵团如下。

    一野:1、2、18、19和22五个兵团;

    二野:3、4、5三个兵团;

    三野:7、8、9、10四个兵团;

    四野:12、13、14、15、21五个兵团;

    华北野战军:20、23两个兵团。

    19个兵团中21、22、23三个兵团是由原国军起义改编而成的,18和19兵团原来属于华北军区但后面划给一野了。

    扶郿战役后,第19兵团与一野第1、第2兵团进军大西北,第18兵团与一野第7军南下剑门关,配合二野解放大西南,又转属西南军区。

    四野南下后,留在东北的只有最后成立的第42军(东野5纵),解放后第42军原准备集体转业搞农业建设。朝鲜战争爆发后,高岗紧急将吴瑞林找来,当得知42军有5万人马,装备齐全,心里一块石头方才落下。

    1950年7月7日,军委决定以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除该兵团位于中原腹地京汉铁路附近,便于调运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第13兵团是东北四野的老部队,熟悉当地情况,战斗力也强,更有利于执行新的任务。

    不久,第13兵团紧急调往东北,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东北边防军由38军、39军、40军、42军、炮兵第1、第2、第8师三个师,高射炮、工兵、战车等部队组成,共25.5万人,驻扎在鸭绿江畔。

    当时,原准备再调46军去东北,林彪考虑46军正在剿匪,任务繁重,建议改调第50军,并说该军战力不输于46军。首批入朝的6个军中,除来自华北的66军,其余均来自四野。

    第38军,军长梁兴初,后江拥辉,政委刘西元,下辖三个师,第112师师长杨大易、政委李际泰,第113师师长江潮、政委于敬山,第114师师长翟仲禹、政委李伟,入朝兵力4.4万余人。入朝时间1950年10月19日,回国时间1953年7月10日。

    梁兴初,此人是铁匠出身,一骨子不服输的狠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梁兴初率领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获得了肯定,在全军通令嘉奖38军为“万岁军”,从此以后38军名震天下。作为军长的梁兴初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39军,军长吴信泉,后张竭诚代任,政委徐斌洲,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5万余人。第115师师长王良太、政委沈铁兵,第116师师长汪洋、政委石瑛,第117师师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入朝时间1950年10月19日,回国时间1953年5月7日。

    吴信泉,他在1950年刚入朝鲜时,率领39军打赢了云山之战,几乎全歼美军,令西方媒体大吃一惊,就连麦克阿瑟也称吴信泉是“可怕的敌人”。在授衔仪式上,他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