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天登上城墙,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远处的山林在晨光中舒展着轮廓,仿佛沉睡了千年的巨兽缓缓睁开眼睛。他知道,从今天起,部落的故事将不再只刻在兽骨和木板上,它们会随着棉籽的播种、铁器的锻造,沿着河流走向更远的地方。
石天的手掌在粗糙的城墙上摩挲,晨露顺着指缝滑落。城墙是去年冬天用夯土筑成的,每一块泥土都混合着部落成员的汗水,此刻在晨光中泛着青灰色的光泽。远处的河面上升腾起薄雾,木筏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头伏在水面的巨兽。
“首领。” 阿木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谷物粥的香气。石天转过身,看见少年捧着陶碗站在石阶下,他的发髻上还沾着些许陶土 —— 那是昨晚修补陶罐时蹭上的。石天接过碗,温热的触感顺着掌心蔓延到四肢百骸。
“智者说,棉籽要在春分后播种。” 阿木蹲在城墙根下,用树枝在泥土上画着木筏的形状,“他还说,星图上的北斗七星,能指引我们找到铁矿。” 石天望着少年认真的侧脸,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教他刻兽骨的情景。那时阿木才五岁,握着骨刀的手还在发抖,却执意要把狩猎的场景刻下来。
晨光渐渐漫过城墙,照亮了部落的每一个角落。女人们正忙着研磨谷物,男人们则在打磨石器,孩子们追逐着穿过晒谷场,笑声像银铃般洒满整个村落。石天知道,从今天起,这些日常的画面里,将会增添新的元素。
智者带着他的族人在村落西侧搭建了临时的棚屋。他们带来的棉籽被小心地存放在陶罐里,埋在干燥的地窖中。刻着星图的木板被挂在棚屋的中央,每当夜幕降临,智者就会指着上面的星辰,向围拢过来的部落成员讲述着星空的奥秘。
巴图成了两个部落之间最好的桥梁。他不仅精通双方的语言,更有着天生的亲和力。每天清晨,他都会带着智者的族人去熟悉周围的环境,向他们介绍部落的习俗和传统。而到了傍晚,他又会把石天和族人们的疑问转达给智者,耐心地等待着解答。
播种的日子很快就到了。春分那天,智者带领着部落的男女老少来到村外的空地上。他先是用树枝在泥土上画出整齐的田垄,然后示范着如何将棉籽播撒下去。女人们学得很快,她们纤细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泥土间,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埋入大地。
男人们则对那些闪着金属光泽的铁矿石充满了好奇。智者带来的年轻人中,有一位名叫铁山的铁匠,他深谙铁器的锻造之道。在石天的安排下,部落的男人们很快就跟着铁山学起了锻造的手艺。
起初,一切都显得那么艰难。铁矿石需要在高温下熔炼,部落里现有的柴火烧不出足够的温度。铁山并没有气馁,他指导着男人们搭建起更高效的熔炉,用鼓风机增加炉内的氧气。当第一炉铁水成功流出时,围观的族人们发出了震天的欢呼。
锻造铁器的过程充满了挑战。男人们习惯了打磨石器的轻柔力道,对于铁器锻造所需的蛮力和技巧一时难以适应。铁山耐心地手把手教导,从如何抡锤,到如何淬火,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石天也加入了学习的行列,他虽然是部落的首领,却有着不耻下问的谦逊。
日子一天天过去,部落里的变化越来越明显。田垄里的棉花长出了嫩绿的幼苗,在风中轻轻摇曳,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铁匠铺里传来的叮叮当当的声音成了部落新的韵律,一件件锋利的铁斧、铁刀在男人们的手中诞生。
阿木成了铁匠铺里最勤奋的学徒。他似乎对铁器有着天生的悟性,很快就掌握了锻造的基本技巧。每当铁山演示新的技艺时,他总是第一个凑上前去,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石天看在眼里,心中既欣慰又感慨。他知道,这个少年将会成为部落未来的希望。
秋收的季节来临了。棉花地里绽放出洁白的花朵,像天上的云朵落在了人间。女人们忙着采摘棉花,她们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智者教她们如何将棉花纺成线,再织成布。当第一匹棉布织成时,整个部落都为之惊叹 —— 这种柔软而坚韧的布料,比兽皮更加舒适,比麻布更加耐用。
铁器的使用也给部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铁斧让砍伐树木变得轻而易举,部落的房屋开始用木材加固,变得更加坚固耐用。铁刀的锋利让狩猎的效率大大提高,部落的食物储备也越来越充足。更重要的是,铁器的出现让部落有了更强的防御能力,周围的小部落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部落的融合越来越深。智者带来的星图成了部落重要的指导,人们根据星辰的变化来安排农时,农作物的收成越来越好。巴图和智者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他们不仅讨论着农业和锻造的技术,还分享着各自部落的传说和故事。
石天常常在夜晚登上城墙,望着远处的星空。北斗七星像一把巨大的勺子挂在天边,指引着部落前进的方向。他想起智者说过的话:“星星是永恒的,它们见证了无数部落的兴衰。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这片土地上长久地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