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个弹夹三万发,你管这叫汉阳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1章 太原之战,华北之战
    尖刀团、独立团从这一刻起,就没了打扫战场的习惯。

    郑凯旋并没有急着直接冲进太原。

    他把队伍横向展开,呈一个一字长蛇阵。

    长达十多公里。

    战士们全都驾驶着凯旋爬山虎,逢山过山,遇水跨水,一路向前杀去。

    是的,一路走,一路杀。

    所到之地,但凡是在大炮射程之内的鬼子,全部被打死,但凡看到的,一个不留。

    沿途各地的游击队、县大队、区小队、民兵队也全都接到了通知。

    凡尖刀团所过之处,战场皆有本地游击队打扫。

    尖刀团所有的物资装备全都不要,把弹药物资全都留给了当地武装力量。

    郑凯旋和李云龙带领着战士们像是梳头一样,几乎把整个晋西北给梳了一遍。

    一路猛打,一路猛攻,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可以阻挡他们的对手。

    全都不是尖刀团的一合之将!

    郑凯旋手里的肩章也越来越多。

    尖刀团的装备,更是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增长。

    各式战车运输车已然达到了上千辆!

    不久之后。

    这支队伍终于出现在了太原城下。

    “噗——”

    刚刚苏醒不久的筱冢义男,听到郑凯旋兵临城下的消息之时,忍不住再次喷出了一口黑血。

    “我滴动作,到底还是慢了一步……”

    几天前,郑凯旋率领尖刀行动组,打破了晋东南一带的囚笼,使得太行山脉大部光复。

    心有不甘的筱冢义男,派出了驻扎在豫晋陕三省交界,九黎大山附近的几个鬼子师团抽出部分兵力北进,企图重新夺回晋东南的控制权。

    当时郑凯旋在晋西北正杀的痛快,并没有再次转战晋东南。

    不过,他倒是放出了一条消息。

    他要进攻太原!

    这是一条围魏救赵之计!

    筱冢义男无论如何也不能不管太原,那是他的司令部驻地。

    于是他连忙下达了几条十万火急的命令,命令鬼子几个师团抽调兵力回援太原。

    如此一来,鬼子再也无力再次反攻晋东南,晋东南之围立刻迎刃而解。

    尖刀团行军神速,远不是鬼子步兵部队的这些蜗牛们可比。

    当郑凯旋兵临太原城下的时候,鬼子的援军依然还没有赶到。

    筱冢义男所依仗的也仅仅只有手里的一个师团,一个独立旅团,加上城里的治安队皇协军共计四万多兵马。

    四万多头鬼子,在现在的尖刀团面前根本就不够看!

    短短几个小时时间,太原城门四面皆被攻破,鬼子兵力损失大半。

    鬼子华北司令部里面,多田骏已然下台,冈村宁次担任了方面军总司令。

    为支援筱冢义男,冈村宁次派出了零式战机两百多架,飞抵太原上空。

    没想到,尖刀团早有准备。

    现在的尖刀团,凯旋高射机枪已经有了几十挺,而且全都配备的是一万两万发的弹链!

    并且配备雷达测距感应系统。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挺凯旋高射机枪,都可以让方圆十多公里之内的天空寂静无痕,一只飞鸟也甭想从头顶越过。

    那一天,太原城内和周围几十里的人们平生第一次见到了什么叫飞机坠地如雨。

    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激战,鬼子两百架战机全部坠毁,无一架飞回。

    又半天之后,尖刀团独立团攻进了太原城内,鬼子第一军彻底崩盘。

    郑凯旋驾车一路杀进了第一军司令部。

    没过多长时间,手下的战士们就把老鬼子筱冢义男给带到了郑凯旋的面前。

    此时的筱冢义男已然陷入了昏迷,他脸色犹如白纸,嘴唇发青,嘴角还挂着血迹,胸前的衣服上,还有着一大片的血渍。

    他的身上并没有外伤,但是生命依然陷入了垂危。

    即使不管他,用不了三天,他也得一命呜呼。

    郑凯旋皱了皱眉头,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

    “医务兵,救人。”

    李云龙立刻把眼睛瞪的溜圆,起身拦住了郑凯旋。

    “老郑,这老鬼子是罪魁祸首之一,你要救他,老子绝不同意!”

    郑凯旋笑了。

    “我救他,是为了更好的杀他。”

    “啥意思?”

    “就因为他是罪魁祸首之一,就这么死了,太便宜他了。”

    几天后,老鬼子筱冢在城内菜市口被凌迟,行刑那天,万人空巷……

    几个月后,太原周边尽皆光复。

    郑凯旋率领部队再次启程,重新赶往了晋东南。

    自晋东南前往了九黎大山,一路接连灭杀鬼子数个师团,近十余万人。

    几乎把鬼子在三晋大地上的所有军事力量尽数拔除。

    尖刀团的队伍也开始壮大。

    王喜奎率领着黑云口一带的尖刀团战士和郑凯旋进行了会师。

    长峪沟、牛家峪、石坪村、孟仁义刘大强民团等等都加入了尖刀团。

    尖刀团的兵力,达到了几万人。

    郑凯旋率领部队,自黄河以北,一路向北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