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衢州和温州,听说下了好几场暴雨。”
苏笙笙听后,拿出地图。
看着那条江域线,微微凝眉。
而后让青柠和柠语,给那两州的人员去电,确定水位情况。
拿出版图,开始绘制。
青柠两个,察觉她神色凝重,不敢玩笑,立刻照令执行。
初步云图,已经构建,但缺乏相关数据。
苏笙笙左右思量片刻,还是下了决定。
不管是不是第六感,她都得先预防。
而后,她便向那两州人员,做了部署。
半个时辰报一次水位检测数据,提前转移仓储,冒雨实施提前抢收水稻。
幸亏两州因为多是江域,为防止涝害,都多是种的早稻。
七月下旬,便是收割季节。
只是近日接连暴雨,才耽误收成。
苏笙笙原本是只管种植,不包收购粮食的。
但为了让百姓不受损失,这一次让商贾发散消息,卖给苏家的粮食,苏家自己收。
这可就节省了一大笔人工费。
而且最关键的是,雨越来越大,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发霉。
能有到地里买的,当然卖。
何况苏家人自己收,所以还是有很多老百姓愿意卖的。
协议一签,苏笙笙特意为雨水多的地区设计的履带式收割机,就开始冒雨作业了。
与此同时,她还让其他旱地州县的收割机,全部调集过去作业。
因为雨势不断,几乎整个衢州和温州的水稻,都被担心受到损失的百姓卖给苏家。
以前么,苏家或许没这个实力。
但现在账上的流水,也能帮助过渡。
雨天收粮,谁见都得骂蠢蛋。
因为放到家里,没地方,跟着发霉。
可这两州虽然一连阴雨,但其他地方是艳阳高照的。
收割机只管收割,自有拉粮车运输走。
来来往往,殷勤得跟个小蜜蜂似的。
有的人侧目,以为苏笙笙是趁火打劫。
但接连不停的雨,让他们不得不闭嘴。
距离那天,已过去五日,雨势不减反增,这让苏笙笙预感愈加强烈。
即便没有确凿证据,也没任何实际例子可以借鉴,她就是觉得上天向她示警一般。
无论是水位,还是降水量,都远远超出江域储蓄量,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毕竟,这个朝代能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实在是太薄弱了。
不管是为了以后睡个安稳觉,还是不后悔,苏笙笙都咬了咬牙做了一个艰难决定。
初听闻她要冒雨撤离两州的百姓,周围的人都几乎认为她疯了。
一个城,就得有数十万人。
一个州,起码七十万人。
而且,这可是两个州。
即便有流动人员,有的偏僻城县人少点,可也得有一百万人啊!
而且,往哪运?
哪有地方能收留这么多人?
这可就不是简单两个州的事了。
最关键是,什么理由要运这么多人?
洪涝?
那两个州年年有,既然粮食都抢收了,何必多此一举。
再者说,相关地区的百姓,家都不要了?
最后,还是东州、沧州和婺州应下苏笙笙接管之约。
但接下来,怎么运人,也是大问题。
何况,还有百姓不愿意离开呢?
这时候有人开始说她,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但没想到,隔天就借用了大量商船。
与此同时,苏家女子的广播频段,开始不断预警各处。
不但有实时的全国天气预报,预警天气播报,还有报纸开始刊登。
什么求助热线,什么救援热线,什么捐赠热线,还有公示捐款位的板块。
弄得是人心惶惶。
有人说,这是苏家女子想赚钱想疯了,才会制造恐慌,好方便卖东西。
就跟雨天卖伞一样。
她不制造恐慌,那些百姓的粮食说不定还能卖个高价呢!
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不是有失偏颇,还广而告之,苏家人让一部分营生艰难的油纸伞厂,开始生产什么救援雨棚、汽艇等。
这不是盼着发生洪涝么?
在古人祈求上苍庇佑时,她却想着发灾难财,果然为富不仁,奸商祸国。
在各种声音夹杂下,苏家人举步维艰。
但心可以伤,手里的活丝毫不敢停。
王妃说过,她宁愿做的都是无用功。
那些人说的,都成真才好。
也正是这种信念,反而给了他们干活的底气。
不发生最好,发生了,也不怕。
这么大规模地输送,很难不引起朝廷注意。
与以往不同,消息很快就传到皇城。
在询问周边堤坝是否牢固后,宗政锐进只让地方官员,征召民夫加固堤坝,顺便公告两州百姓,不要恐慌。
至于苏笙笙的撤离行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概率,是想着重新夺回天子的威严。
只要不发生情况,那苏笙笙在百姓心里的地位,就不会再有翻云覆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