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鼎盛二年,正月初三,京城被一层厚厚的冰雪覆盖。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却丝毫挡不住胡同里百姓们走亲戚拜年的热情。
朝阳胡同里,王老汉一家正准备出门去给住在城西的亲家拜年。
王老汉穿着一件厚实的黑色棉袍,头戴一顶毛茸茸的皮帽,虽然年逾六旬,但精神矍铄。
他的老伴李婆婆围着一条红色的围巾,手里提着一大包自家做的点心。
他们的儿子王大柱,身材魁梧,穿着崭新的深蓝色长袍,正帮着妻子刘氏把给孩子们的礼物往篮子里装。
“爹,娘,东西都准备好了,咱们赶紧出发吧,别让我老丈人等急了。”王大柱笑着说道。
王老汉点点头,爽朗地说:“好嘞,咱们走。大柱啊,等会儿见了亲家,可别傻乎乎的,不知道叫人!”
“哎呀!爹,瞧您说的,我又不是小孩子!”王大柱无奈的说。
“好好好,我不说了,走吧!”
一家人出了门,胡同里早已是热闹非凡。邻居们穿着新衣,互相拱手拜年,祝福声此起彼伏。
“哟,王大哥,这是去走亲戚呐!”隔壁的张大爷笑着打招呼。
王老汉停下脚步,乐呵呵地回应:“是啊,张老弟,去给亲家拜个年。您这是……”
张大爷指了指身后的孩子,说:“带着孙子去他姥姥家。这大过年的,走亲访友才热闹嘛!”
告别了张大爷,王老汉一家沿着胡同往前走。
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关着门,偶尔有几家开着的,也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街边的雪堆上插着几面小红旗,在寒风中轻轻飘动。
走了一段路,王大柱的儿子王小宝蹦蹦跳跳地跑到王老汉身边,拉着他的手说:“爷爷,我一会儿见到表哥,能和他一起放鞭炮吗?”
王老汉摸了摸小宝的头,笑着说:“当然可以啦,不过放鞭炮的时候可要小心,别伤着自己。”
小宝高兴得跳了起来,拍着小手说:“太好了,我要和表哥放好多好多鞭炮!”
刘氏在一旁笑着叮嘱:“小宝,到了姥爷那儿要有礼貌,见了长辈要问好。”
小宝懂事地点点头,说:“知道了,娘。我会乖乖的。”
终于到了亲家的家门口。亲家刘老汉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王老汉一家来了,连忙迎上前去。
“哎呀,亲家,你们可算来了,快进屋,屋里暖和。”刘老汉热情地招呼着。
王老汉笑着拱手:“亲家,过年好啊!给您拜年啦!”
刘老汉也拱手回礼:“过年好,过年好!都别站在外面了,快进来。”
一进屋子,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刘老汉的老伴赵婆婆从厨房里走出来,笑着说:“快坐下歇歇,我这就给你们沏茶。”
孩子们一进屋,就像脱缰的野马,跑到里屋去找表哥表姐玩了。
王老汉王大柱和刘老汉坐在客厅的火炕边,一边喝茶,一边聊起了家常。
“亲家,这一年你们家的生意咋样啊?”王老汉问道。
刘老汉笑着说:“托咱们陛下的福,生意还算不错。你们家呢,大柱在衙门里做事,也挺辛苦吧?”
王大柱摆摆手:“不辛苦,能为朝廷效力,是我的荣幸。而且现在京城一片繁荣,我们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李婆婆和赵婆婆在一旁也聊得热火朝天。
“妹子,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这一桌子菜看着就香。”李婆婆夸赞道。
赵婆婆笑着说:“姐姐过奖了,都是些家常菜。过年嘛,就是要热热闹闹的。”
这时,里屋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原来,小宝和表哥小虎正拿着鞭炮在院子里放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为这个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份浓浓的暖意。
中午,丰盛的饭菜摆满了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举杯共饮,祝福声、欢笑声回荡在整个屋子里。
在这个大秦鼎盛的寒冬里,京城胡同里的百姓们用走亲戚拜年的方式,传递着亲情和温暖,共同享受着这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
这种其乐融融的和谐场景,在京城的各个地方比比皆是,让人在平淡中找到平凡的美好。
……
乾阳殿偏殿内,暖炉中炭火正旺,轻烟袅袅,弥散出淡淡的暖意。
大秦鼎盛帝杨起慵懒地倚坐在柔软的软垫之上,身上的明黄色锦袍绣着繁复的云纹图案,金线勾勒,在火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华贵的光芒。他微微眯着双眼,听着身旁戴权那带着几分谄媚的话语。
“陛下,再过几日便是您三十四岁的生辰了,这可是个大喜的日子呐!老奴特地为陛下精心备下了一份生辰贺礼。”
戴权微微躬着身子,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一双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精致的褐色木盒。
那木盒纹理细腻,盒盖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祥云图案,一看便知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
戴权双手捧着木盒,缓缓走上前,恭恭敬敬地将其呈到杨起面前,然后缓缓打开盒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