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三章 三天三夜
    午饭过后,朱瞻基兴致未减,继续抒发他的观念。

    “说道这个国强,你们觉得哪个朝代最为强盛呢?”

    “皇上,老臣认为还是太祖最为英武。”王彦说道。

    “太祖皇帝武定乾坤,治理国家与百姓为善,得民心者得天下,确实没有哪个朝代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国家初建,百废待兴,朕觉得还待将来。”

    “皇上,臣认为按照当时的情况,秦、汉、唐三朝威名显赫,没有哪个国家不敢不臣服,然而山高路远,终有未能及的地方,不及我朝扬帆万里,藩属国进贡不绝。”

    “老臣深以为然,有哪个朝代能有郑大人这样威服海外的呢?”

    “时过境迁,有很多事情已经不一样了,汉武帝用金马换取汗马宝马而不可得,到如今我们有来自帖木儿国更好的马。

    秦朝的时候,两广之地还是蛮荒之地,随着海运的兴起,沿海地区会得到快速发展,运河也加快了南北之间的商业往来。

    朕不知道唐宋时候老百姓生活如何,朕相信我朝会是最富有的国家,老百姓生活也会相对宽松,但是我大明朝目前来说还算不上强国。

    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班超投笔从戎事迹,东晋有祖逖与刘琨的闻鸡起舞故事,唐朝时边塞诗脍炙人口,官员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为标准。

    “失我胭脂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唐朝时期名将辈出,犹如过江之鲫,满天星辰也毫不为过。人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太宗以能纳谏而流传千古,心胸开阔,开放包容,所以朕以为强国者当唐。”

    刘实默默点点头,心想仁宗以偏爱儒学,喜欢讲经论道而闻名,偏偏皇上废弃翰林院,很少谈儒。

    曾敏学跟皇上比较熟悉,但是也很少听到此等言论,不过他一想就大致明白了,宋朝偏文,唐朝偏武,这也是皇帝推崇唐朝的原因吧,文治武功都相当了得。

    王彦心想,唐太宗也很不错,人尽其才,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不管是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皆百年不世出之伟才,人说“富不过三代”,更何况是皇帝呢?

    即使如朕这般,也是费尽心事才勉强应付一二。一家之务,尚且有难关,更何况一国?怎样才能做到公心、忠心,为国,为君,为民?不结党营私,不欺下瞒上,不擅权专政?”

    “皇上过谦了,文皇帝在世的就经常夸奖陛下,就像皇上说的,将外患彻底根除,现在都已经做到了。

    皇帝将唐太宗作为目标,这不正是天下该庆贺的事情吗?只不过水滴石穿,万事皆要一个经历,只要君臣同心同德,万事皆可兴。

    至于说“富不过三代”,那不过是一句戏言罢了,不可以当真。”

    “皇上乃天命,是上天安排的,老臣就是拼了这条老命,也要尽忠尽责,维护皇上。”

    “喝茶,喝茶。”这么尖锐的问题确实不能一撮而就。

    “这些年多亏了老丈人鼎力相助!”

    “皇上,这都是臣应该做的。”

    “朕向来喜欢实际的,不喜欢虚头巴脑的,在京城就把京城搞得像样,现在就是来辽东这边看看,能够给予你们的,朕会尽最大的力度。为了千秋计,也是值得的。”

    “陛下英明。”

    “朕有一事搞不明白,为什么屡次下西洋,所得颇多,为什么很多人以为靡费甚多,需要废除下西洋?”

    “就像皇上说的,时候不一样了,汉朝时候以胡椒为贵,现在好多人不喜欢,以为是无用之物,又不愿意变卖,即使卖的话,可能也卖不了价钱,不愿意吃亏。”

    “不愿意吃亏,这话在理啊。”

    就这样泛泛而谈,吃过晚饭,朱瞻基也不理会等着接见的几十号人等,接着谈天说地。

    第二日用完早餐,四个人又继续喝茶,交换意见。

    “好多年前,朕就跟秒锦太皇太后议论过,文武都是国家所依赖的吗?”

    三人都在想他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按照大明朝的情况来看,文就代表儒学,而武就是屯兵跟一部分职业军相接合。

    “皇上经常说“儒不足以治国”,还说过“半步论语治天下”不可取,又推崇法治,臣实实在在办差,在金州的时候,即使再忙在累,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算什么,能够帮到朝廷,臣就感到欣慰。”

    “文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当初文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方孝儒,老臣就觉得此人该杀,没有了张屠夫还杀不了猪吗?”

    朱瞻基皱了皱眉头,又喝了一口茶。

    “前几年,有位来自广州的商人,前来参加拍卖,他说他从分无半文到拥有万贯之财,用了十年的时间。

    这些年别的朕不知道,只知道朕一开始只赚得了几百两银子,到现在呢,朕也不知道有多少钱,光是北京银行,如果发卖的话,几十亿贯钱都是可以卖出的。”

    这些事情曾敏学是知道的,王彦却不知道,心里吃惊却不过也没有特别表现出来。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