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7章 大跃进总结
    第四百零七章 大跃进总结

    【三年困难时期人口死亡数量存在多种统计数据和研究观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619万,人口总损失数4769万(包含非正常死亡和少出生人数)。

    各省自行统计再汇总后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则为2098万,人口总损失数5318万。

    这个结果与国家统计局的结果有不小差异,但不知具体变量在哪里。

    可能是1959年以前户籍管理制度不健全,大跃进时期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市镇,导致重报虚报户籍人口过多。

    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农村又存在普遍的死亡漏报现象,困难到人都非正常死亡了,家庭其它成员或村组织实在没有余力及时进行死亡登记。

    而除了官方统计外,还有个人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统计。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统计出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是1700万。

    美国普查局的潍尼斯特统计得出人口总损失数6106万。

    美国人口与人口学委员会主席安斯利·科尔统计出人口总损失数5549万。

    不同结果数据虽都有不同,但得出的结论,非正常人口损失的数量均在千万以上。

    这里还要提及一点,人口总损失数远高于非正常死亡人数,是因为过于困难的生存环境对生育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导致出生率大幅度降低,少出生的人口也被计入到了人口总损失之中,但不属于非正常死亡。

    例如1958年的人口出生数约1928万。

    三年困难时期出生人口数则明显下降。

    1959年出生人口1635万。

    1960年出生人口1402万。

    1961年出生人口949万。

    而三年困难熬过去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得到改善,人口出生率便大幅反弹。

    1962年出生人口则猛增至2491万。

    所以这三年少出生的人口加到一起,便拉高了人口总损失数。

    虽然在国家发生如此严重的灾难时,还去纠结到底死了多少人显得过于冰冷。

    但是只有铭记了这些数字,铭记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条条为了追求共同理想却极其悲惨死亡在了那段时期,又在窥见了他们无论如何奋斗都无济于事的煎熬过程中,心中的信念会是如何崩塌的之后,我们才会永远记住这段惨痛的教训。

    经过这三年的危机后,政府终于在1961年对农村集体化政策进行了根本调整。

    人民公社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实行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相当于退回了灵活性更高,管理更符合生产实际需求的初级社。

    不过仍然没有选择一步退回农业包产到户。

    这已经是当时中央能够接受的最大限度改制了。

    因为中央仍然殷切希望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个伟大理想。

    而包产到户是私有制,只要是私有制时日一久就必定会演变成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进而又发展成阶级矛盾。

    这对当时为实现社会主义抱以无比信念,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人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但是在后来的现实打击下,追求理想的过程不得不舍弃纯粹,退而求其次允许多种所有制并行,接受私有制的确可以为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助力。

    虽然在后来近似于新民主主义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独特的国企与私营企业并行的多种所有制,的确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无穷活力的同时还能保持对国家的稳定掌控。

    但也果然没能避免人民之间出现了很大的贫富差距。

    有钱的人挥金如土,收入低下的人连对养育孩子所需的高昂成本都心怀焦虑,甚至于不敢敞开自己的内心,大胆相爱,大胆结婚生子。

    人民的期望何尝不是国家的期望?这又何尝不是后来的社会主义者们极不愿意看到的?

    可通过集体化一步到位实现社会主义的尝试已经试过了。

    没有强大到无惧任何外部势力的国防力量,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又该如何在积贫积弱的新中国实现呢?

    不过未来经过改制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究竟会给新中国带来怎样的巨大变化,又究竟能否带领新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这得到未来来临的时候才会知道。

    最后对这段特殊时期总结一下。

    大跃进运动对中国的发展影响实在太大,直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的时候,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才终于回归到正常发展水平,工农业总产出才基本满足了当时的人民生活需求。

    大跃进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脱离实际的高指标、脱离实际的规划方案、脱离实际的浮夸冒进,相当程度挫伤了人民群众对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段时期中国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