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召唤人物有词条,请陛下称太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0章 前往东魏
    磋磨一夜后,天刚亮,宫门守卫知道皇帝重视,立马将刚到的东魏奏报送到御前。

    李鼎打开查看,里面诸葛亮将东魏的情况说了一遍,地方上几乎真心归顺。

    诸葛亮教那里的人耕种,勒令官员不得欺压贪墨百姓,并且免赋税,百姓看得到希望,有粮吃,自然就安下了心。

    奏报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报喜,唯独一件事。

    东魏旧都内,遗留下的豪族士绅,因为司马枭是领兵在外被杀,过后皇室也尽被屠戮。

    这就导致了那些大族,利益没有受到丝毫损害,甚至还从中发了国难财,势力愈发庞大。

    并且,这家豪族的势力遍布整个东魏,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直接杀光也不太现实。

    所以,东魏能不能彻底稳定,还是得看这些人的态度。

    看完这些,李鼎心生庆幸,还好派的是诸葛亮前去,不然的话,肯定治不了这群人。

    只是…还需三年时间才能让这些人彻底心服口服,时间未免也太久了,大渊等不起了。

    “陛下,该上早朝了。”赵高低声提醒。

    李鼎这才放下奏折,宫女们上前帮忙更衣,换好龙袍后去往金銮殿。

    大殿上,百官朝拜过后,每次都是战听官员们禀报国事的李鼎,率先开口。

    “诸位爱卿,朕今日想与你们商议一件事。”

    “东魏旧都局势复杂,那里的豪强们冥顽不灵,迟迟不愿归顺,朕准备亲自过去一趟。”

    这个想法是临时起意,同样也深思熟虑过,之所以诸葛亮需要时间才能收服这些人。

    根本原因,不是武侯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距离的问题。

    处决某个人,或者某个家族,但凡牵扯大一点的,武侯都会写奏报来询问皇帝意见。

    这一来一回,就耽搁了时间。

    听到如此大胆的提议,文武百官的领头人物们都保持沉默,并无劝阻。

    他们很清楚,一旦皇帝下了决心,任何话都是多余的。

    但有几位老臣却忍不住,面色焦急,上前劝道:“陛下不可啊,此去东魏千里之遥,不说长途跋涉,就是皇帝离开那么远,若朝中有人该如何是好?”

    “没错,况且自古以来,除了御驾亲征,皇帝就少有离宫的。”

    “臣附议!”

    “附议!”

    有人带来发声,立马就有大批官员跟随,连忙反对。

    封建皇朝,皇帝离开京城,这是件风险极大的事,朝政该谁来处理,路上会不会遇到意外。

    更何况如今的大渊连个太子都没有…

    众人的反对在预料之中,李鼎也早已想好了说辞,他笑着望向郭嘉,贾诩二人。

    “有奉孝,文和二人在,国事自然不会出乱子。”

    “寻常的事宜由他二人与诸位商议,重要的政务则快马加鞭送去东魏,朕自然会裁断。”

    说完这话,李鼎又看向李如虎,同样发问,“这去东魏一趟,大将军可否能护卫朕的安全?”

    这样的问题,李如虎想都不想,立马应道:“臣万死不辞,只要有臣在,无人能伤的了陛下。”

    一番安排下来,政务不乱,皇帝出行的安全也有保障,不给众人反驳的机会,李鼎圣纲独断。

    “都听清楚了,此事就这样定下,谁都不许再多言!”

    “这…”

    官员们虽然觉得不稳妥,还想劝,可李鼎的脾气大家都清楚。

    定下的事别反驳,而是用心去把事情办好,这样的人能升官发财,感受皇恩浩荡。

    若是一个劲的阻挡作对,甚至从中作梗,那你可能就会明白,何为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了!

    “臣等遵旨!”

    从李鼎登基,与东魏一战,这中间经历过许多事后。

    如今的大渊完全成了他一个人的天下,如始皇帝,汉武帝那般,权力高度集中。

    几乎没有人再敢反驳,小瞧这个年轻皇帝。

    毕竟灭亡东魏,这是太上皇都没办到的事。

    当然,除了惧怕李鼎外,朝廷百官也害怕他手底下的一群猛人。

    郭嘉,贾诩,国舅李如虎,李破军,文武都是猛人辈出,而且都极其忠心,谁能不怕。

    甚至在皇宫中,一个太监赵高都心思深沉,做起事来滴水不漏,让那些想动心思的官员们彻底老实了。

    此时的大渊就是一台配合密切,效率极高的国家机器,李鼎就是机器的大脑。

    在他的吩咐下,仅仅用了两天,天子出行这样的大事就办妥了。

    政务由郭嘉,贾诩与百官们商量着来,遇到大事就送信来东魏询问意见。

    护送的人马,则由李破军,霍去病负责,率领三万精锐铁骑跟随在侧。

    至于大将军李如虎,深思熟虑过后,还是让他留在京城,以防止中原五国有异动,好随时调配兵马。

    清晨,走在宽阔的官道上,李鼎掀开龙车的车帘,望着外面的鸟语花香,心旷神怡。

    在深宫中待久了,还从未出来踏青,看看这世间的美好景色。

    “游儿,外面景色如春,你不看看?”

    龙车中,除了李鼎外,皇后魏嫣然与二人的孩子李游也被带了出来。

    之所以带着二人,是因为李鼎发现自己平时忙于朝政,几乎不怎么进后宫。

    这对母子偏偏又是那种性格冷淡,不争不抢的,他不去凤鸾殿,这二人也就不来找他。

    反而是李玲珑母子时不时的来看自己,送些甜汤,一家人其乐融融。

    所以,李鼎想借这次机会,弥补一下父子间的关系,所以才带在身旁。

    面对询问,李游挺直身子端坐,一举一动都很有规矩,根本不像儿子与父亲,反而是臣子与皇帝那样的拘谨。

    “儿子这就看。”

    回了一句,李游掀开车帘,看了一眼外面的景象,仅仅片刻就放下车帘,整个过程短暂,并且没有任何的情绪波动。

    这样的一幕令李鼎感觉格外扎心,这还是自己的儿子吗?

    冷漠的仿佛是陌生人一般。

    同样坐在车内的魏嫣然也沉默着不出声,反而是她贴身侍奉的姑姑,小声提醒道:“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