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开局覆灭辽东女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1章 司礼监掌印
    自福建开海后,朱翊钧已经很少召见大臣。

    一是躲在深宫中,相对安全一些。

    二,就是万历皇帝的身体状况,确实算不上好。

    也多亏了朱翊钧坚持锻炼,才没有如历史上的万历皇帝那般虚弱。

    加之朱翊钧也不怎么喜欢上早朝,平时君臣议事的机会就更少了。

    一些官员心生不满。

    皇帝不露面整天躲在深宫里干什么?

    无非就是吃喝玩乐嘛。

    于是,便有不少官员上疏劝谏。

    朱翊钧的应对方法也很简单,不就是嫌我不上早朝吗,好,我上。

    每天早朝,卡点查人,谁要是迟到了,罚。

    早朝上有人奏事,朱翊钧就嗯、呐、啊的随口应付。

    早朝那么多人,就不是真正商量事情的地方,再随意应付也不会耽误真正的正事。

    就这么过了半个月,官员们就受不了了。

    每天起那么早上朝,就听皇帝在那嗯啊的糊弄傻子玩,爱谁去谁去,老子是不去了。

    于是,很多官员开始告假。

    朱翊钧一看,你们说上早朝就上早朝,说不上早朝就不上早朝,惯的你们。

    告假的一律不批,老老实实的给我按点打卡。

    迟到的,早退的,旷工的,一经发现,从重处罚。

    罚了一大批官员后,朱翊钧又开始不上早朝。

    不过,这一次就没那么多人再吵吵着请求上早朝了。

    虽不上早朝,但该处理的朝政朱翊钧还是要处理的。

    乾清宫中,朱翊钧正在端详着一面屏风。

    屏风左右中分三部。

    中央的是大明朝的地图,左侧的是一些重要文官的信息,右侧的是一些重要武官的信息。

    大明朝那么大,那么多官员,几乎每天都有人事调动,低品级的官员朱翊钧可以不用在意,可高品级以及一些重要的文武官员,朱翊钧不能不认识。

    这屏风倒不是朱翊钧的新奇想法,而是原本就存在于万历皇帝的寝宫中。

    历史上,万历皇帝年幼,张居正身为帝师,自然是要教导皇帝。

    于是,张居正就命人做下这么一面屏风,左右两侧书写重要文武官员的信息,如官职、籍贯、出身等,每十天一更新。

    确保十天之内最新的人事调动,都能体现,以方便万历皇帝熟悉文武官员。

    张居正的很多做法虽然有违君臣之道,可单以教育而言,还是合格的。

    包括历史上万历皇帝怠政时期,他的身边也还是有这么一面记录文武官员信息的屏风。

    这么多文武官员的信息,最引朱翊钧注意的,还是福建官员的信息。

    “福建布政使司死了一个参议?”

    旁边侍奉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张诚应声而答,“回禀皇爷,据福建送来的奏章,说是有一个叫韩大政的参议畏罪自杀。”

    “不过,朝堂上也有一部分官员认为,仅凭几个贪官的口供,没有实际证据,不能武断的认为韩大政参与走私,收受贿赂。”

    “内阁、吏部还有三法司怎么说?”朱翊钧问道。

    “内阁申阁老的意见是再详细调查后,再做定论。王阁老的意见是,应该判定为畏罪自杀。”

    “吏部杨尚书的意见和申阁老相同。”

    “三法司的意见倒是统一,认为应当判定为畏罪自杀。不然,查到某个官员有问题,到时候再来上这么一出‘以死明志’,还是难办。”

    “尤其是刑部的张尚书态度强烈,张尚书认为对于普通百姓可以疑罪从无。但对于官员来讲,不能开口这个口子。”

    “福建布政使司的那个参议韩大政,是家中长子,父母健在,膝下还有两儿两女,他若真是清白的,又何苦舍得下这一大家子的人,自寻短见。”

    朱翊钧将目光自屏风的“福建位置”移到“中枢”位置,盯了一会。

    “张诚,你怎么看?”

    “回禀皇爷,奴婢哪有什么看法。皇爷您怎么吩咐,奴婢怎么做就是了。”张诚回答的很是得体。

    朱翊钧侧过半个头,目光斜着扫了一眼张诚,“福州市舶司总管萧玉,是你的干儿子。”

    “福建的情况你也不算陌生,又担着司礼监的秉笔,该说的还是要说。”

    张诚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宫中当差几十年了,无论是内廷还是外廷,不说如数家珍也差不多少。

    前番派去浙江银矿的总管太监常云,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张鲸的干儿子。

    这次派去福州市舶司的总管太监萧玉,是他这位司礼监二号人物的干儿子。

    现在皇帝又如此发问,他的精神,不由自主的颤了起来。

    “回禀皇爷,申阁老是内阁首辅,上承天子,下抚百官,且申阁老做事向来圆滑,他提议详细调查过后再做定论,既符合他的风格,又符合他首辅的身份。”

    “可若是能将事情调查个水落石出,福建巡抚海瑞,怕是早就查清楚了。”

    “王阁老与申阁老虽是同乡,可脾气却大相径庭。他主张定为畏罪自杀,倒也正常。”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