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和韩公廉等人在1092年制造了一架大型的水运仪象台,即天文钟。”
“它是现代钟表的祖先,也表明宋代人完全掌握了控制等速运动的技术方法。”
“李诫在《营造法式》中系统地总结了历代建筑经验,特别是提出了横梁的高与其宽之比的规律,比西方材料力学中同样的公式要早400年到600年。”
“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中记述了在两山之间引水过山,建造大型虹吸管的方法。”
“宋僧怀丙在1066年利用类似现代起重浮艇的原理打捞沉落江中的万斤铁牛。”
“此外,液体比重计和表面张力仪也是这一时代的发明。”
“热学方面,宋代人发明了火药、火柴,以及以火药为燃料而喷射推进的火箭,还发明了水套式省油灯。”
“在煮水泡茶的生活实践中,人们还发现了水的递次沸腾现象。关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光学方面,沈括的《梦溪笔谈》对日食、月食、雨虹的成因作了理论性总结。”
“沈括还发现了阳燧的焦点,对凹面镜成像原理作了正确的叙述,并探讨了透光镜反射成像的原因和红光验尸的光学道理。”
“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描述了一个大型的有关小孔成像的实验,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他的实验室是一个三层楼房,光源是上千支蜡烛,这是中世纪时期最大型的光学实验。”
大隋时空节点。
长安大兴宫。
“我就知道,老祖宗们对这些东西都会有研究。咱们就是没有引起重视。否则何以至于现在还在花费大力气去研究最基本的东西?”
杨坚非常懊恼的说道。
就像现在大隋的物理研究全部停留在最基础的东西,也就是天幕给出的引导。
虽然工业设备机械都在正常运转,但从没有人给出过这些东西的最基础的理论支持。
换句话说就是大隋如果没有天幕的熏陶,那么对这些东西就是毫无所知。
“好在现在能从中得到启发。像数学和化学,咱们不也是靠着书籍加上天幕记录而从新开始研究的吗?”
独孤伽罗并没有感到气馁,这事也不是第一次做了。前面都有经验。
谁让自古以来都不重视这些东西呢。
“可惜了,其余这些书籍都是后来者的着作。咱们看不到。”
高颎不无遗憾的感叹。尤其是对梦溪笔谈。这是天幕之前就曾提及过的书,显然是不简单的书籍。
“物理的基础理论都是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像营造法式,咱们之前看天幕,它只是一部涉及建筑的书。哪里想到它其中包含了物理知识。”
杨素认为天幕前面提过的所有书籍都要从头研究。古人不总结,那么只有自己来总结。
“这话说得有道理啊,咱们之前没有人总结,不代表没人懂这些原理啊。研究院干这么久的工业,难道都是蠢货不成?”
杨坚闻言看向了宇文恺。
工部兼管研究院,宇文恺对这些东西应该有个说法。
“陛下之言有理,本来数理化的研究就从没停过,这次看到物理的视频,研究院肯定是会结合实际的东西来做出验证。相信很多定理都会有眉目的。”
宇文恺很是相信研究人员。毕竟之前的数学和化学都是这样结合天幕引导而成系统的。
“这不就得了,像这个虹吸管咱们应该也是有实践的。结合物理定律,肯定能给出原理性的解释。无非就是花点时间让人去研究而已。”
独孤伽罗也曾对研究院有过了解,当然是相信研究人员的智慧。
有这样的指引都弄不明白原理,那只能说明人不合适。
“就像液体比重计和表面张力仪这种科学工具,咱们能造出来,就能弄懂其中的原理。以此反推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那应该没什么问题的。”
宇文恺频频点头认可独孤伽罗的话,同时也是对研究院有着自己的信心。
“看看,后来的大宋能造出喷射火箭,咱们高低也要弄几个出来吧。起码弄个几公里,几十公里也行。”
史万岁双目发光,这火箭他可没有期望像后世一样飞出几百上千,或者上万公里。
但他觉得这就是导弹的雏形,不管能不能指定目标,能弄出个大概范围就行。
哪怕是当做经验的积累。毕竟后世三哥都不能做到指哪打哪。
“我看你是痴心妄想了。”
杨坚一听史万岁的话就知道他打什么主意,不禁笑着挥手阻止。他认为这就是浪费资源。
“好高骛远的事就别多想了,老老实实从最基础的东西弄起。等到咱们的科技逐渐发展,导弹也许并不是不能弄出来。”
杨素也是笑着提醒道。
“这话是没错的,基础的东西咱们一定要搞清楚,就像现在,若是基础没有发展,一旦天幕哪天不再出现,那么这些科技都会陷入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