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如何有效建立明初科学体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1章 动力替代的基础
    “关于教育体系建设问题解决,这是一个长久而艰难的过程。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会遭遇巨大的阻力,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

    张寒凌觉得还是需要更进一步坚定他们的决心,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不觉得在没有实权统治者的帮助下,能推出这样的政策。

    “先生所说的,咱是能理解的,但是新型产业的发展如果必须要大批量培养这样的人才的话,为万世计,咱也必须推行下去!”

    朱元璋首先表态,他本身对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具有一定发言权的。

    在明初时期的三代帝王统治时期,明朝普通人的文盲率大大降低,官府开设的养济院这类的也几乎普及到了县级层面。

    而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去实现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但是受限于生产力的发展,他们这样的想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镜中水月。

    不过现在有新型产业的支撑,这些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就不再是无根浮萍了。

    “其实,我有一个想法,现在的基础科学教育主要以工厂建立之后,对现有工人以及部分工人子弟进行培养,通过数年的培养,形成一批依托产业而存在的新式人才。”

    “然后再同步试点,在县一级层面上设立新式官学,在限制新式人才参与科举的条件下,避免儒学对这些人的抵触,形成儒学与新式学堂并存的局面。”

    “最后再潜移默化,让新式人才慢慢掌握足够的话语权,最后彻底改制科举,让新科举产出的官员具备新式人才的素质,由此慢慢过渡。”

    “先生这个办法好,现在的文人对于这些新型产业其实并不特别抵触,至少他们认识到这样的便也能赚取很多财富,在这一点上他们也很急切地想要插上一手。”

    朱标点点头,他是传统儒家学派培养出来的,但是也是诸多新型产业的主要负责人,更明确新式人才的重要性。

    对于张寒凌而言,基础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然会夹杂着各类各种势力的反对。

    在这种思想没有得到地方的年代,提前去普及基础科学知识,其实是为思想解放培育幼苗。

    等到工人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阶级的差距。

    “让他们办啊,现阶段你们想要的不就是利益最大化嘛?再一个就是朱氏皇族千秋万代嘛?”

    “而只有你们能尽可能在社会变革和产业变化的过程中成为参与者,才不会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和抛弃!”

    “此外,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也是你们新型产业做大做强的唯一依靠。总不能指望那些只会之乎者也,不懂技术的人瞎指挥吧。”

    张寒凌觉得这个话题太大了,大到很大可能在座的这些人都看不到结果。

    与其如此,还不如先提出一些近期有预见性的东西,让他们以后慢慢去理解。

    “这个问题暂且打住,我们只需要有方向就可以了,具体执行,可以一步一步来,现在工厂招募工人进行夜校培训吧,后面的再想办法慢慢来。”

    “下面我要说的问题是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需要提前警示的问题。”

    张寒凌转移了一下话题,让在场的人终于提振了一下精神,毕竟关于社会体制的变革,对于他们而言太过于哲学化了,听了半天也只是云里雾里。

    “第一次工业革命其实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动力革命。什么叫动力革命呢?简单点来讲,以往很多社会生产都是直接使用人力来进行,部分用畜力代替,生产效率是极为低下的。”

    “而蒸汽机出现之后,各种改良的蒸汽设备,通过一定的机械工程和力学理论的创新应用,就可以以烧开水的方式来进行动力的替代。”

    “举个例子,现在对于矿石的粉碎,很大程度上都是人力来进行破碎,一天天几千几万个人在那里拿着大铁锤砸,其实也出不了多少矿石粉末。”

    “而且对于粮食的消耗是惊人的,在这个时候,要是有个很大的铁锤,一下就可以将矿石粉碎掉呢?”

    “设想一种装置,一块很厚的钢铁制作的场地,周边用厚钢铁作为围栏进行防护,然后一个大铁锤对场地中数以万计的矿石进行锤击,然后再来个重达万斤的铁磨进行研磨,几天时间就能得到矿石粉末,那么其生产效率的提升将是前所未有的。”

    “在现在钢铁产量有所保证的前提下,这样数万斤的大铁锤地场地以及研磨用的铁磨,会很难制造嘛?”

    张寒凌直接举例,想让大家能直观地更加理解动力的替代对生产效率的提升。

    众人也很容易就想到了那样的场景,毕竟现在的几个产业生产所能见到的场景已经足够大了,他们也能想象出这些被形容出来的东西。

    “是的,老师所说的这些东西,以现在炼铁工厂的生产能力,其实并不难弄。那么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老师提到的动力了,毕竟人力很难驱动这数万斤的工具。”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